分析 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圖中使用農藥時把一部分害蟲殺死,害蟲群體密度減少;一段時間藥效過后,害蟲大量繁殖,害蟲群體密度增加;再使用農藥又把一部分害蟲殺死,害蟲密度又減少.
解答 解:(1)從圖中可以看到,使用某一種農藥消滅害蟲,開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較好,后來隨著年限延長,殺蟲劑效果越來越差,因此曲線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多數害蟲不具抗藥性而被農藥殺死.
(2)但隨著殺蟲劑的繼續使用,對該種害蟲的效果越來越差,即該種害蟲表現出越來越強的抗藥性,而實驗證明,在未使用某一種農藥前,某些害蟲個體已具有這種抗藥性,后來隨著年限延長,殺蟲劑效果越來越差,曲線BC段上升,因為馬鈴薯甲蟲中存在抗藥性個體.
(3)如果濫用這些農藥,不僅達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而且由于病蟲草害產生抗藥性,施藥量和施藥次數不斷增加,使防治成本增高,還會造成農藥污染農產品和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人體健康等后果.
(4)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首先害蟲的抗藥性存在著變異.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使用農藥時,把抗藥性弱的害蟲殺死,這叫不適者被淘汰;抗藥性強的害蟲活下來,這叫適者生存.
(5)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大致可以分為以蟲治蟲、以鳥治蟲和以菌治蟲三大類.它是降低雜草和害蟲等有害生物種群密度的一種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或一類生物抑制另一種或另一類生物.它的最大優點是不污染環境,成本低,是農藥等非生物防治病蟲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比較好的辦法是:培育它們的天敵,如赤眼蜂、鳥類、青蛙、培育抗蟲植物.
故答案為:(1)大多數害蟲不具抗藥性而被農藥殺死;
(2)抗藥性;
(3)造成污染,生態平衡;
(4)害蟲中存在各種變異,有利變異的個體能夠生存,經逐代集累加強產生了抗藥性.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5)培育它們的天敵,如赤眼蜂、鳥類、青蛙、培育抗蟲植物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農藥的使用只是對害蟲原有抗藥性的變異進行了自然選擇.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①④⑤ | B. | ①③⑤ | C. | ②④⑤ | D. | ③②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