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
(2)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這就是說,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huán)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huán)境不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
(3)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一些有毒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的積累,使其濃度隨消費者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危害最大的是這一食物鏈的最高級消費者.
解答 解:(1)在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水稻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屬于生產者,不僅滿足自身的需要,還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來源,屬于生產者.
(2)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害蟲的抗藥性的產生機制是這樣的:害蟲在繁殖后代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變異,這些變異中包含具有抗藥性的變異,藥物對害蟲的變異進行了選擇,具有抗藥性的變異個體生存下來并產生后代,不具有抗藥性變異的個體則被淘汰,這樣,一代代選擇并積累下去,就產生了害蟲抗藥性.所以有一部分稻飛虱存活下來,說明已產生抗藥性,這是因為稻飛虱體內的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稻飛虱形成抗藥性屬于可遺傳的變異.
(3)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環(huán)境中一些有毒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的過程.因為這些有毒物質化學性質穩(wěn)定,在生物體內是難以分解、無法排出的,所以隨著營養(yǎng)級的升高而不斷積累,危害最大的是這一食物鏈的最高級消費者青蛙,其次是稻飛虱,最少的是水稻.
故答案為:(1)水稻
(2)遺傳;可遺傳
(3)B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組成、生物富集作用以及害蟲抗藥性的產生原因.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生物的遺傳現象是普遍存在的,而變異現象則不是 | |
B. | 子女的性狀一定和父母的性狀相同 | |
C. |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描述了變異現象 | |
D. | 生物的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而遺傳現象則不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