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分析:A、原始地球的溫度很高,地面環境與現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高溫、紫外線、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巖橫流,從火山中噴出的氣體,如水蒸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與現在的大氣成分明顯不同的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游離的氧,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小分子有機物,隨著地球溫度的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的相互作用,經過及其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搖籃,故不符合題意;
B、在研究生物的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證據,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低等、水生生物較多.越晚近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復雜、高等、陸生生物較多,因此可以證明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可見生物是按照從小型到大型的規律進化的不是進化的總體趨勢,故不符合題意;
C、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過程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連續的過程,由于生存斗爭不斷地進行,因而自然選擇也是不斷地進行,通過一代代的生存環境的選擇作用,物種變異被定向地向著一個方向積累,于是性狀逐漸和原來的祖先不同了,這樣,新的物種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環境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生物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故符合題意;
D、巴斯德設計了一個鵝頸瓶(曲頸瓶),現稱巴斯德燒瓶.燒瓶有一個彎曲的長管與外界空氣相通,瓶內的溶液加熱至沸點,冷卻后,空氣可以重新進入,但因為有向下彎曲的長管,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不能與溶液接觸,使溶液保持無菌狀態,溶液可以較長時間不腐敗,如果瓶頸破裂,溶液就會很快腐敗變質,并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現.巴斯德“鵝頸燒瓶”實驗的結果使人們堅信:生物只能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質絕對不能隨時自發地產生新生命,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