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 “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試驗中,不正確的是( )
A.將試管放在37.C左右的溫水中是為了保持酶的活性 |
B.可以不設置注入清水和饅頭碎屑的對照組 |
C.分別滴加2滴碘液后,不變藍的組是因為淀粉被初步消化了 |
D.實驗結論是 “饅頭變甜與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都有關系” |
B
解析考點:探究發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
分析: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饅頭通過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使唾液和淀粉充分的混合,唾液淀粉酶能把饅頭中的淀粉變成麥芽糖,所以饅頭咀嚼一段時間會有甜味.淀粉遇碘液變藍色的這一特性要牢記.
解答:解:A.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在37℃接近人體的溫度時最強,不符合題意.
B.本實驗探究的是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以唾液為變量設置了一組對照實驗,加清水的目的是起對照作用,故符合題意.
C.分別滴加2滴碘液后,不變藍的組是因為唾液淀粉酶把淀粉消化成了麥芽糖,所以滴加碘液不變藍,符不合題意.
D.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可以使饅頭和唾液淀粉酶充分的結合,更好的進行化學消化,有利于淀粉分解成麥芽糖,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掌握淀粉遇碘液變藍色的這一特性,是驗證試驗是否成功的關鍵環節.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2年初中畢業升學考試(云南昆明卷)生物(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饅頭在口腔中被消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唾液的作用 B.舌的攪拌
C.牙齒的咀嚼 D.淀粉被徹底分解成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3屆山東省七年級下學期學業水平階段性測試生物試卷 題型:選擇題
關于 “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試驗中,不正確的是( )
A、將試管放在37.C左右的溫水中是為了保持酶的活性
B、可以不設置注入清水和饅頭碎屑的對照組
C、分別滴加2滴碘液后,不變藍的組是因為淀粉被初步消化了
D、實驗結論是 “饅頭變甜與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都有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