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查閱化學史料時發現:
早在300多年前,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在一個敞口的容器中加熱一種金屬,結果發現反應后整個容器質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應前后質量不守恒.之后,俄國化學家羅蒙諾索夫在密閉玻璃瓶內燃燒金屬,發現反應前后整個容器質量不變,由此得出反應前后質量守恒.
這兩位科學家的實驗相似,為何結論不同?該學習小組沿著科學家的足跡進行實驗探究,請你完成以下相關內容:
(1)提出問題:兩位科學家得出不同的結論究竟與哪些實驗因素有關?
(2)假設:若用同種金屬、同一容器進行實驗,兩位科學家得出不同結論主要是由于
反應容器敞開與密閉的差異
反應容器敞開與密閉的差異
的緣故.
(3)實驗驗證:
已知:鈉在空氣中受熱燃燒生成過氧化鈉固體.
操作步驟及實驗現象 |
簡答 |
①在底部鋪有細沙的錐形瓶中,放入一小塊金屬鈉,塞緊橡皮塞,稱量,用砝碼使天平平衡. |
稱量前需要 檢查天平是否平衡 檢查天平是否平衡 |
②取下錐形瓶,放在墊有石棉網的三腳架上微熱,觀察到金屬鈉著火燃燒,冷卻后,再稱量. |
稱量時觀察到 天平保持平衡 天平保持平衡 |
③將錐形瓶塞取出一會兒后,蓋上瓶塞,再稱量. |
稱量時觀察到 天平指針向左偏轉 天平指針向左偏轉 |
(4)得出結論:假設成立.
(5)交流與討論:依據以上實驗事實,解釋兩位科學家的實驗結論:
羅蒙諾索夫是在密閉容器內實驗,金屬燃燒后質量的增加來自瓶內空氣中氧氣的減少,因此反應后質量不變
羅蒙諾索夫是在密閉容器內實驗,金屬燃燒后質量的增加來自瓶內空氣中氧氣的減少,因此反應后質量不變
波義爾是在敞口容器中實驗,金屬燃燒消耗瓶內氧氣后,瓶外的空氣不斷補充流入瓶內,因此反應后容器內物質質量增加了
波義爾是在敞口容器中實驗,金屬燃燒消耗瓶內氧氣后,瓶外的空氣不斷補充流入瓶內,因此反應后容器內物質質量增加了
.
(6)拓展與提高:小組內的同學又做了如下兩個小實驗.
①測定蠟燭燃燒前后的質量:實驗前小組內同學推測蠟燭燃燒后質量會變輕,實驗結果與推測一致.原因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擴散到空氣中.請你接著分析,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的總質量
大于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燒掉的蠟燭的質量,原因是
二氧化碳和水的質量應該等于燃燒掉的蠟燭的質量和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之和
二氧化碳和水的質量應該等于燃燒掉的蠟燭的質量和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之和
.
②測定鎂條燃燒前后的質量:實驗前小組內同學推測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鎂條的質量大,理由是
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應該等于鎂條的質量和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之和
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應該等于鎂條的質量和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之和
.但實際測定的結果卻發現質量比原來鎂條的質量減少了,請你幫他們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坩堝鉗上沾有一部分固體氧化鎂粉末
坩堝鉗上沾有一部分固體氧化鎂粉末
冒出的大量白煙損失掉一部分氧化鎂
冒出的大量白煙損失掉一部分氧化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