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物質能夠反應,且沒有明顯現象的是( )
| A. | 碳酸鈉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 | B. | 氧化鐵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中 |
| C. | 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鋇溶液中 | D. |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鹽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 |
專題: | 常見的酸 酸的通性;常見的堿 堿的通性;常見的鹽 化學肥料. |
分析: | 根據化學反應中伴隨發生的現象回答:是否有氣體和沉淀生成,溶液的顏色是否發生變化,固體是否溶解等. |
解答: | 解:A、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會生成白色沉淀,故此項錯誤; B、Fe2O3加入NaOH溶液中,二者不發生反應,此項錯誤; C、稀HCl滴入Ba(OH)2溶液中,發生中和反應,但沒有沉淀和氣體產生,沒有明顯現象,故此項正確. D、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會變渾濁,此項錯誤. 故選C. |
點評: | 有些中和反應的發生,要借助指示劑才能判斷反應是否發生和反應進行的程度.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人們把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的食品叫做綠色食品,海洋提供的食品叫藍色食品,通過對生物發酵制得的食品叫白色食品.下面可能屬于白色食品的是( )
A.大米 B. 酒精 C.花生油 D.海帶
答案 B 解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同學為了研究酒精的性質,做了如下探究,請你把他的探究情況完成.
(1)通過觀察酒精燈內的酒精,酒精的顏色是 色 體;
(2)聞聞它的氣味,酒精有 的氣味;
(3)用滴管吸取一些酒精滴入盛有少量水的試管中,可見酒精 (填“溶”或“不溶”)于水;
(4)用火柴點燃酒精燈,然后把干燥的冷燒杯罩在酒精燈的火焰上方,發現燒杯內壁有 出現,把燒杯倒立過來立即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后發現石灰水 ,通過這兩個現象說明酒精燃燒時生成
和 ,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溶液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下列有關溶液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 均一、穩定的液體都是溶液 |
| B. | 溶液中不能同時存兩種溶質 |
| C. | 只有固體和液體可以作為溶質 |
| D. | 外界條件不改變,溶質溶劑不會分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亞硝酸鈉有良好的防腐作用,常用做肉類食品的添加劑.亞硝酸鈉呈堿性,容易被誤食,過量食用會中毒,因而用量嚴格限制.
亞硝酸鈉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堿性,暴露在空氣中易與氧氣反應生成硝酸鈉,加熱至220℃以上會分解出紅棕色、有刺激性氣味、有毒的氣體.
請根據以上信息回答:
(1)亞硝酸鈉的保存方法是 ;
(2)區分亞硝酸鈉和食鹽的方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同學們在幫助老師整理實驗室時,從1、2號櫥窗中發現了兩瓶失去標簽的黑色粉末藥品,并確定了這兩瓶黑色粉末是木炭粉、鐵粉、氧化銅、高錳酸鉀中的兩種。他們繼續進行了分析、試驗和反思:
【查閱資料】 CuO、Fe2O3等金屬氧化物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
(1)分析:小燕同學認為一定不是高錳酸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一:
實驗操作 | ||
①取一種黑色粉末少許,加入到稀硫酸中 | 黑色粉末溶解,溶液顏色變_________ | 此粉末是氧化銅 |
②取另一種黑色粉末少許,加入到稀硫酸中 | 黑色粉末不溶解,沒看到氣體產生 | 此粉末一定不是鐵粉 |
(3)反思:小華同學認為不做實驗①,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也能得出其中之一是氧化銅的結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二:他們又進行了如下實驗:將兩種黑色粉末混合加熱(實驗裝置如下圖),發現黑色粉末逐漸變_______,澄清石灰水變____________。寫出兩種黑色粉末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
(1)人們通過食物獲取各種營養。
①水果和蔬菜富含的營養素主要有水和 。
②為了防止骨質疏松,人體每天必須攝入足夠量的 元素。
(2)下列廚房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填字母序號)。
(3)人類以化石燃料為主要能源。
①天然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②下列做法有利于減少空氣污染的是 (填字母序號)。
A.充分利用太陽能 B.大力發展火力發電
C.合理使用化石燃料 D.為方便出行,大量使用私家車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