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某;瘜W興趣小組就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進行實驗探究,請你一起參與.

【設計實驗】同學們設計了如圖的A、B兩套裝置.
(1)你認為比較合理的是(填編號)A.
(2)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氣,藥品的用量應保證過量.
(3)為了確保實驗的成功,在裝藥品之前應該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實驗過程】(略).
【數據分析】實驗結束后,整理各組數據如下:(注:集氣瓶容積為100mL)
(1)通過對實驗結果的交流,大多數同學都驗證出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frac{1}{5}$.
(2)第六組同學用相同的實驗裝置測定的結果與其他小組有明顯的偏差,導致這一結果 的可能原因是(回答兩點):裝備漏氣,紅磷量不足.
【查閱資料】:同學們從網上得知,(1)當溫度達到40℃時,白磷就能在空氣中燃燒,五氧化二磷會刺激人的呼吸道.
(2)銅在加熱的情況下,只能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
【改進實驗1】他們按圖C實驗,將試管的容積分成五等份,做好標記.在試管中加入 一小塊(足量)白磷,用橡皮塞塞緊試管口,將試管放入熱水中,使白磷燃燒.待白磷熄滅并冷卻到室溫后,將試管倒立于盛有室溫下水的水槽中,并在水中將橡皮塞取下.
你認為此裝置的優點是:(任寫兩點) ①密閉效果更好;②讀取數據簡便.
組別 | 1 | 2 | 3 | 4 | 5 | 6 |
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mL) | 20 | 21 | 19 | 20 | 22 | 13 |
【改進實驗2】有同學改進實驗1中得到啟發,設計了如圖D所示的測定實驗,但是他始終未看到水面上升約1/5的現象,原因是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占據了原來氧氣的體積
【改進實驗3】為了排除五氧化二磷的污染,同學們設計了如圖E所示的裝置,其中A是底面積為50cm
2、高20cm的圓筒狀玻璃容器(帶密封蓋),上面標有以cm為單位的刻度,B是帶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輔助裝置略).
實驗過程如下:
①加入水并調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cm處;
②將過量的銅粉平鋪在惰性電熱板上,蓋緊密封蓋;
③通電加熱銅粉,生成氧化銅固體.待充分反應后,冷卻到原來的狀況,調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記錄液面刻度.(注:A容器內固態物質所占的體積忽略不計)
(1)細心的同學發現,實驗過程①前明顯缺少一個重要環節,即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在實驗③結束時,理論上裝置A中液面的刻度約為10.5cm(填整數).如果在實驗③結束時,裝置A中液面刻度在11cm處,則實驗結果比理論值偏大(填“偏大”或“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