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海綿”是已知最輕的固體材料,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納米管(兩者都是碳單質),具有疏松多孔結構。下列關于“碳海綿”性質的推測一定有錯誤的是( )
A. 碳海綿有吸附作用 B. 碳海綿是灰黑色固體
C. 碳海綿易溶解于水 D. 碳海綿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在試管和小氣球中分別先加入稀鹽酸和一種常見的固體物質,然后將氣球中的固體倒入試管中,觀察到有氣泡產生且氣球脹大。請依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氣球中加入的固體物質可能是(至少答出兩種不同類型的物質) 、 。
(2)請用簡單的實驗方法,證明制得的氣體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是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小明把過量鋅粒加入有鹽酸的試管中,發現隨著反應的進行,產生氣體的速度逐漸加快,一段時間后逐漸減慢,最后停止產生氣體。在反應過程中,溶液的溫度也先隨之升高,最后下降到室溫。于是,小明設計實驗來探究“一定質量的某種金屬和同體積鹽酸反應快慢的影響因素”。測得實驗數據如下:
某金屬與同體積鹽酸溶液反應實驗數據表
鹽酸溶液濃度 | 反應開始時酸 溶液的溫度 | 反應開始到2分鐘產生的氣體體積 | 反應結束共產生氣體體積 |
5% | 20℃ | 10 mL | 60 mL |
10% | 20℃ | 19 mL | 118 mL |
15% | 20℃ | 28 mL | 175 mL |
5% | 35℃ | 28 mL | 60 mL |
10% | 35℃ | 72 mL | 118 mL |
15% | 35℃ | 103 mL | 175 mL |
(1)分析實驗數據得出:一定質量的某種金屬和同體積鹽酸反應,影響金屬和酸反應快慢的主要因素有 、 。
(2)可以通過比較 實驗數據來確定金屬和酸反應的快慢。
(3)過量鋅粒加入鹽酸中,反應開始的一段時間,反應速率逐漸加快,而不是逐漸減慢。請分析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實驗裝置如圖2-5所示,甲、乙兩個集氣瓶用導管連接,玻璃管A的下端緊系一只氣球。將此裝置放置在陽光下一段時間后,可能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物質的用途與性質不對應的是( )
A.食品包裝中充氮氣以防腐——常溫下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
B.一氧化碳用于冶煉金屬——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C.稀有氣體能制成多種用途的電光源——稀有氣體在通電時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D.干冰可用做制冷劑—— 干冰升華吸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李兵同學編寫的化學小報中有如下標題,其中某標題下文章中的主角是一氧化碳,該標題可能是( )
A.PM2.5與霧霾天氣 B.新裝修房屋內空氣中的殺手
C.形成酸雨的罪魁禍首 D.燃氣熱水器安裝在居室內的危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并進行了CO2的制取與性質的實驗。
制取與性質:如圖A,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操作為 ,觀察到導管口有氣泡冒出。然后加入藥品,固定裝置,制取CO2,有關化學方程式 。
如圖B,現象為 ,說明CO2的性質是 。由此推知,一般情況下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之一是 。
反思與交流:(1)制備氣體時選擇發生裝置需考慮的因素有 。
(2)欲證明人吸入的空氣與呼出的氣體中CO2的含量不同,你的實驗操作是:取一瓶空氣、一瓶等體積的呼出氣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根據下圖所示的裝置回答問題
A B C D E
(1)寫出標號①的儀器名稱_____________。
(2)氨氣(NH3)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極易溶于水的氣體。實驗室常用氯化銨晶體和氫氧化鈣粉末混合加熱來制取氨氣。寫出制取氨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選取上述_______(填字母)作為制取氨氣的發生裝置; 收集氨氣只能選用的裝置為_______(填字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 A. | 硫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
| B. | 消防隊員用水降低可燃物的溫度來滅火 |
| C. | 洗潔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去除餐具上的油污 |
| D. | 合金的硬度比組成它們的純金屬的硬度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