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1)P點在B的溶解度曲線的上方,故P點表示B物質的飽和溶液;
(2)50℃時,A物質的溶解度為60g,故其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100%=37.5%;
(3)A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較大,要從含有少量B的A溶液中得到較多的A晶體,通常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
(4)50℃時,A物質的溶解度為60g,故20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質120g,完全溶解后,要將其變成飽和溶液:①采用加溶質的方法,要再加30gA物質;②90gA物質能溶解在150g水中形成飽和溶液,故采用蒸發溶劑的方法,需恒溫蒸發50g水;③20℃時,A物質的溶解度為20g,故20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質40g,采用降溫的方法也能達到飽和,降溫至20℃,則析出A晶體的質量為50g;
(5)升高溫度,A溶液的組成及狀態不變,僅是溶液溫度升高,所以P點平行右移;增加溶劑,使不飽和的A溶液距離飽和越來越遠,所以P點將垂直向下平移.
故答案為:(1)飽和;(2)37.5%;(3)降溫結晶;(4)①30;②50;③50;(5)平行右移;垂直向下平移.
分析:(1)固體溶解度曲線上及曲線上方的點都表示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溶解度曲線下方的點表示的是該溫度下的不飽和溶液;
(2)由50℃時,A物質溶解度,可以計算A物質的質量分數;
(3)由A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的變化趨勢,可以確定結晶析出的方法;
(4)由由50℃時,A物質溶解度,可以計算20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質的質量,進而判斷加溶質或蒸發溶解的質量及降溫至20℃析出A晶體的質量;
(5)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可通過改變溫度、增減溶劑或溶質的方法實現互相轉化,溶液狀態的變化就使得曲線圖中的點做相應地移動.對于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質而言:點的平行左右移動,是溫度變化的結果,平行左移到一定溫度會達飽和,此時若還繼續溫度的變化,點將會沿曲線向下移動;點的垂直上下移動,是增減溶劑或溶質的結果,垂直上移至曲線上時,點就不在繼續移動.
點評:主要考查了對固體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和固體溶解度曲線的意義,以此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理解溶解度曲線圖中的點的移動,是由于溶質、溶劑或溫度的改變的發生的,水平移動僅溫度改變,上下移動溶液組成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