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碳的氧化物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CO和CO2都可以用來治煉金屬 B. 室內放盆水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 CO和CO2可以用紫色石溶液鑒別 D. 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一個氧原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岳陽市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日常生活常見的下列物質,屬于化合物的是( )
A. 礦泉水 B. 冰水混合物 C. 食鹽水 D. 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吉林省長春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學習了化學知識后,同學們發現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
(1)生活中的化石燃料包括______、石油、天然氣.
(2)鋁制品耐腐蝕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將硬水軟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4)炒菜時油鍋里的油著火,可以用鍋蓋滅,滅火原理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集團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聯考化學試卷 題型:流程題
堿式碳酸鎂是一種新型阻燃劑,其工業制備流程如下圖所示:
(1)操作1的名稱是___________;
(2)判斷堿式碳酸鎂是否洗滌干凈,可向最后的洗滌液中滴加_____(填字母代號),觀察現象并判斷;
A.鹽酸和氯化鋇的混合液 B.硝酸和硝酸銀的混合液 C.碳酸鈉溶液 D.稀鹽酸
(3)副產品氯化銨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一種可直接進入上述流程循環利用的物質是_______(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集團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聯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的性質和用途表述沒有直接聯系的是
選項 | 性質 | 用途 |
A | 活性炭有吸附性 | 脫色制白糖 |
B | 小蘇打能與鹽酸反應 | 治療胃酸過多 |
C | 碳酸氫銨受熱易分解 | 作化肥 |
D | CO具有還原性 | 工業煉鐵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集團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聯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以下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 檢查氣密性 B.
二氧化碳驗滿
C. 干燥氣體 D.
過濾攪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福建省、華安一中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二次聯考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下圖表示自來水消毒過程中發生的一個反應的微觀過程:
(1)寫出C的化學式_______,上述式子中屬于單質的化學式:________。
(2)一個D分子是由___________構成的。
(3)上述反應中,保持A物質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_,保持該反應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____。
(4)寫出反應前后化合價有改變的元素的元素符號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永州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物質丙是重要的化工產品,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工業上用甲和乙合成丙。甲、乙、丙的微觀示意圖見下表。
物質 | 甲 | 乙 | 丙 | |
微觀示意圖 |
|
(1)甲和乙化學性質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甲、乙、丙中屬于化合物的是(填序號)___________。
(3)已知物質丙中氫元素的化合價為+1,則另一種元素的化合價為___________。
(4)現有10 g 的甲和60 g 的乙混合反應制取丙,反應一段時間后,經測定剩余甲的質量為4 g,則剩余乙的質量為______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水是地球表面覆蓋最多的物質,也是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根據你對水的認識,請結合下列圖示,回答問題:
(1)“水循環”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環(如圖甲所示),下列關于水的天然循環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選項字母);
①水在天然循環過程中實現了水的自身凈化
②水的天然循環是通過水的三態變化實現的
③太陽為水的天然循環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環完成了水資源的重新分配
A. ①② B.①③ C. ③④ D.①②③④
(2)圖乙所示是常用自制凈水器,該凈水器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圖丙為電解水的實驗簡圖,通電一段時間后,試管_______(填“A”或“B”)收集到的氣體被譽為“未來最理想的綠色能源”;電解水實驗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