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符號“Ag”對應的名稱是
A. 銀 B. 鋁 C. 鎂 D. 汞
A 【解析】熟記常見元素的符號。 銀、鋁、鎂、汞的符號分別為:Ag、Al、Mg、Hg。故A正確。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靖江市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獨立作業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圖象不能正確反映其對應操作中各量變化關系的是
A.向等質量的鋅片、鐵片分別加入足量的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
B.電解水
C.向氯化鐵和鹽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
D.用兩份相同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的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
AB 【解析】 試題分析:向等質量的鋅片、鐵片分別加入足量的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鋅的活動性大于鐵,所以鋅先反應完,所以A錯誤;電解水中生成的氧氣和氫氣的質量之比是8:1.故選A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興化市顧莊學區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金屬加工工業排放的廢水中含有亞硝酸鈉(NaNO2)。有關亞硝酸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含1個氧分子 B. 氮元素的化合價為+3
C. 只含一種非金屬元素 D. Na、N、O的質量比為1:1:2
B 【解析】A、1個NaNO2分子中含有2個氧原子,而不是1個氧分子,錯誤;B、NaNO2分子中鈉元素顯+1價,氧元素顯-2價,故氮元素的化合價為+3,正確;C、NaNO2中含有氮元素和氧元素兩種非金屬元素,錯誤;D、Na、N、O的質量比為23:14:(16×2)=23:14:32,錯誤。故選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四川省成都高新東區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化學中常出現“1+1≠2”的有趣現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2”的事實是
A. 20℃,1 L水與1 L酒精混合后的體積等于2 L
B. 20℃,1 g鎂與1 g稀硫酸充分反應后所得的溶液質量為2 g
C. 20℃,1 g硫粉在1 g氧氣中完全燃燒后生成2 g二氧化硫
D. 20℃,1 g硝酸鉀飽和溶液中加入1 g硝酸鉀固體能得到2 g硝酸鉀溶液
C 【解析】A、20℃,由于分子之間存在間隙,1L水與1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液體的體積小于2L;故A不正確; B、20℃,鎂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鎂和氫氣,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兩物質的質量關系24:98可知,1g稀硫酸不能完全消耗1g鎂且放出氣體氫氣,利用質量守恒定律,可判斷1g鎂與1g稀硫酸充分反應后所得的溶液質量小于2g;故B不正確; C、20℃,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廣東東莞樂而思中心中考化學第一次模擬練習卷 題型:單選題
在進行化學實驗操作考核時,下列四位同學的操作中不正確的是( )
A. 液體的傾倒 B.
液體的量取
C. 熄滅酒精燈 D.
稀釋濃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廣東東莞樂而思中心中考化學第一次模擬練習卷 題型:單選題
在一次化學復習課中學生總結了了以下結論結論,其中說法不正確的是
A.酸中一定含有氫元素,但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B.生成了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
C.使紫色石蕊變藍的溶液一定能使酚酞變紅
D.活潑金屬能置換出硫酸中的氫氣
D 【解析】A、電離出來的陽離子都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所以酸溶液中一定含有氫離子.鹽酸不含有氧元素,故正確 B、中和反應生成的鹽和水,但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酸性氧化物與堿的反應或堿性氧化物與酸的反應,都會生成鹽和水,故正確 C、據酸堿指示劑的性質進行分析,石蕊試液遇堿性溶液變藍,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試液石蕊試液變紅.故正確 D、活潑金屬能置換出硫酸中的氫鹽...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遼寧省2018屆中考模擬化學試卷(一) 題型:綜合題
請結合下圖所示實驗回答問題。
(1)實驗一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三當蒸發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停止加熱。
(3)實驗四集氣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大量固體 防止高溫濺落物炸裂瓶底 【解析】本題考查了初中化學中四個常見的實驗,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 (1)薄銅片上的白磷和紅磷都與氧氣接觸,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說明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時才能夠燃燒; (2)蒸發過程中,當蒸發皿中出現大量固體時停止加熱,靠余熱使剩余的固體從液體中結晶析出; (3)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生成物溫度很高,為了防止高溫生...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遼寧省2018屆中考模擬化學試卷(一)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操作錯誤的是 ( )
A. 取用液體藥品 B.
檢查裝置氣密性 C.
除去CO中的水蒸氣 D.
過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某同學在研究物質燃燒的條件時,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把一條粗金屬絲繞成線圈,罩在一支蠟燭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滅了.對這一實驗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金屬絲有良好的導熱性
B. 金屬線圈內的氣體溫度升高了
C. 可燃物的溫度降到了著火點以下
D. 若預先將金屬絲加熱,蠟燭就不會很快熄滅
B 【解析】A、金屬具有良好的導熱性,正確; B、金屬絲導熱將火焰的熱量傳遞到外面,不是金屬線圈內的氣體溫度升高,錯誤;C、火焰熄滅是因為可燃物的溫度降到了著火點以下,正確; D、若預先將金屬絲加熱,那么金屬絲內空氣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的時間會延長,蠟燭不會很快熄滅,正確。故選B。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