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用“”與“
”代表A、B兩種元素的原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反應前后物質的化學性質發生變化
B. 生成物的1個分子中含有4個原子
C. 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發生變化
D.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表示為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州市白云區2018屆九年級中考一模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是化學獨特的表示物質及其變化的方式。請結合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用“”表示碳原子,“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
①用“”表示的物質,固態時俗稱為________________。
②同溫同壓下,氣體的體積比等于分子個數比。若空氣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計,下圖可表示空氣微觀模型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單選題)
(2)①圖1中,“Fe”表示多種信息,如表示鐵元素、鐵單質,還能表示________________。
②觀察圖2和圖3中微粒變化的共同點,可以得出酸堿中和反應的微觀實質是___________。
(3)圖4表示稀鹽酸(左)稀硫酸(右)參加反應,圖5表示將氯化鋇溶液滴入稀硫酸中至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離子
圖4中不能體現酸的通性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號);寫出圖5中圖形代表的離子(填離子符號):________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二診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現有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7.7克,與100克7.3%的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則所得溶液中兩種溶質的總質量為
A. 13.2克 B. 13.5克 C. 11.7克 D. 11.4克
D 【解析】中和反應的實質是:H++OH-=H2O氯化氫中氯元素的質量為:100g×7.3%×=0.2g,設反應生成水的質量為x H ~ H2O 1 18 0.2g x x=3.6g 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所以所得氯化鈉和氯化鈣的總質量為:7.7g+7.3g-3.6g=11.4g。故選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皖北十校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聯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我國科學家將立方金剛石中的每個碳原子,用一個由四個碳原子組成的正四面體結構單元取代,形成了用途更為廣泛的“T-碳”(如圖所示)下列關于“T-碳”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它與金剛石是同一種物質
B. 其中的碳原子靜止不動
C. 它是一種新型的含碳化合物
D. 它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的產物是CO2
D 【解析】A、“T-碳”與金剛石不是同一種物質,錯誤;B、“T-碳”中的碳原子是不斷運動的,錯誤;C、“T-碳”是一種碳的單質,錯誤;D、“T-碳”是一種碳的單質,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的產物是CO2,正確。故選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皖北十校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聯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是我省的一項重要工作。下列幫扶脫貧措施中,主要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A. A B. B C. C D. D
D 【解析】A、建立農產品銷售網絡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錯誤;B、利用風力發電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錯誤;C、修建溝渠,改建危房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錯誤;D、利用秸稈制沼氣過程中有新物質甲烷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正確。故選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2017-2018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小茜同學對部分物質的性質和用途做了如下歸納,其中你認為錯誤的是
A. 氮氣的化學性質穩定——填充食品包裝袋防腐
B. 稀有氣體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用于霓虹燈
C. 氮氣高溫時性質活潑——光合作用的原料
D. 氦氣的密度很小且穩定——探空氣球
C 【解析】A、氮氣的化學性質穩定,能夠填充食品包裝袋防腐,正確;B、不同稀有氣體能吸收或反射不同波長的光,故通電時發出不同顏色光,常用于霓虹燈,正確;C、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不是氮氣,錯誤;D、氦氣的密度很小且化學性質穩定,可用作探空氣球,正確。故選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2017-2018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關于氧氣用途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 氧氣可用來煉鋼 B. 氧氣可供給動植物呼吸
C. 氧氣可用于登山或飛行 D. 氧氣可用來滅火
D 【解析】A、氧氣能支持燃燒,可用于煉鋼工業,正確;B、氧氣具有能供給呼吸的性質,可提供動植物呼吸,正確;C、氧氣具有能供給呼吸的性質,可供登山運動員呼吸,正確;D、氧氣能夠支持燃燒不可用來滅火,錯誤。故選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2018屆九年級第二次模擬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用氣體壓力傳感器研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圖Ⅰ表示的是該實驗的設計方案,圖Ⅱ中曲線1和曲線2分別表示瓶1和瓶2內氣壓隨時間的變化趨勢。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曲線1說明1體積水約消耗1體積二氧化碳
B.曲線1不能說明水和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
C.對比曲線1和曲線2可知,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一定發生了化學反應
D.繼續向瓶2中注入20 mL稀鹽酸,瓶內的氣壓一定能恢復到起始氣壓
D 【解析】 試題分析:曲線1說明1體積水約消耗1體積二氧化碳,不能說明水和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對比曲線1和曲線2可知,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一定發生了化學反應,繼續向瓶2中注入20 mL稀鹽酸,瓶內的氣并不壓一定能恢復到起始氣壓。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廣州市畢業班綜合測試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1)水、金剛石、硫酸銅三種物質中,由原子構成的物質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某興趣小組在做硫酸銅固體溶于水的實驗時,觀察到如圖 現象。溶解后,硫酸銅固體“消失”及液面比原水平線低的 微觀解析正確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選項)。
A.分子的體積很小 B.離子的體積很小
C.粒子的體積變小了 D.粒子之間有間隔
(3)向CuSO4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
①可以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右圖表示該反應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離子, 寫出下列每種圖形代表的離子(填離子符號):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③硫酸銅溶液與硝酸鋇溶液反應也能產生相同的實驗現象,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
金剛石 BD 有白色沉淀產生 Ba2+ SO42- CuSO4 + Ba(NO3)2 = BaSO4↓+ Cu(NO3)2 【解析】(1)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金剛石是由碳原子構成,硫酸銅是由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構成,故由原子構成的是金剛石; (2)水分子之間有間隙,離子的體積很小,故硫酸銅溶于水中后離子填充了水分子之間的間隙,而粒子的體積不變,故選BD ; (3)①向硫酸銅中加入氯...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