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化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在哈伯研究所證實了氫氣與氮氣在固體催化劑表面合成氨(NH3)的反應過程,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N2和H2合成氨的反應過程可用下圖表示(用、
、
分別表示N2、H2、NH3在催化劑
表面 )
(1)圖中表示的合成氨反應過程的順序為:E→ → → →C(在括號中填寫其
它三張圖示的字母);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結合上圖,你能總結出的有關化學反應的一條結論是: .
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化學反應的實質;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 |
專題: | 化學反應模擬圖型. |
分析: | 化學變化的實質為:反應物的分子在一定條件下被破壞,分解成原子,然后這些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結合微觀結構圖理解化學變化的過程是本題的一個難點. |
解答: | 解:(1)由化學反應的實質可知; 圖A所示為附在催化劑表面的原子,此圖應該是變化中分解成原子的一個過程; 圖B中形成了氨氣分子,應為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 圖C表示出新分子與催化劑分離,應為變化過程的最后環節; 圖D中分子仍然為原反應物的分子,和圖⑤相比較,可判斷是反應物與催化劑相結合的一個過程; 圖E中的分子仍為氮氣分子和氫氣分子,且反應物分子還沒接觸到催化劑,此圖應表示反應最初的過程. 所以,合成氨反應過程的順序為:EDABC;該反應化學方程式是:3H2+N2 (2)結合上圖,可以總結出的有關化學反應的一條結論是: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分子拆分變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分子. 故答為:(1)D,A,B,3H2+N2 |
點評: |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充分理解圖中提供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小鳴同學設計如下方案:選用實際容積為40mL的試管作為反應容器,將過量的紅磷放入試管,用橡皮塞塞緊試管,通過導管與實際容積為60mL的注射器組成如圖的實驗裝置.實驗時:先夾緊彈簧夾,用酒精燈點燃紅磷,燃燒結束,并等到試管冷卻至室溫后再松開彈簧夾,最終注射器活塞前沿停留的刻度的在)( )
(假設此實驗能夠按照小鳴的設想正常進行,且紅磷所占體積與導管內的氣體體積和針管活塞間的摩擦均忽略不計)
| A. | 0mL | B. | 8mL | C. | 12mL | D. | 28m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分子的相關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 “酒香不怕巷子深”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 |
| B. | 壓癟的乒乓球放入熱水中重新鼓起是因為分子體積增大 |
| C. | 分離液態空氣制氧氣說明分子可以再分 |
| D. | 冰融化成水,說明分子種類發生改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萬金油的主要成分是薄荷腦(C10H10O),下列關于薄荷腦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 薄荷腦屬于氧化物 |
| B. | 薄荷腦中C、H、O的元素質量比為10:10:1 |
| C. | 薄荷腦由10個碳原子、10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 |
| D. | 薄荷腦中所含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82.19%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危機,部分民眾曾搶購碘鹽,其實,正常食用量不能預防核輻射,碘鹽是在食鹽中添加碘酸鉀(KIO3)。鉀元素化合價為+1,碘元素的化合價為
A.+3 B.+4 C.+5 D.+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判斷下列化學符號中數字“2”所表示的意義,將其字母代號填在相應的橫線上:
a.Ca2+ b.NO2 c.2NO d.
O e.2SO42-
(1)表示分子個數的是 ▲ 。 (2)表示一個離子所帶電荷的是 ▲ 。
(3)表示元素化合價的是 ▲ 。 (4)表示離子個數的是 ▲ 。
(5)表示一個分子中含有的原子個數的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 二氧化碳是引發酸雨的“罪魁” | B. | 二氧化碳固體可用于人工降雨 |
| C. | 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 | D. | 二氧化碳有毒不能制作碳酸飲料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