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下列物質中含有的少量雜質(括號內為雜質),選用試劑和操作都正確的是( )
物質 | 選用試劑 | 操作 |
A.CO2(CO) | 通入足量的O2 | 點燃 |
B.Fe(Zn) |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 過濾 |
C.FeSO4( | 加入足量的鐵粉 | 過濾 |
D.食鹽(泥沙) | 加入足量的水 | 過濾、蒸發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火炬中通常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結構模型如圖),下列關于丙烷分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 丙烷分子由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 |
| B. | 丙烷由碳原子和氫原子構成 |
| C. | 丙烷中碳元素和氫元素的質量比為9:2 |
| D. | 丙烷相對分子質量為44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四硫化鈉(Na2S4)固體可替代紅磷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反應原理為:2Na2S4+O2+2H2O=8S↓+4NaOH
【查閱資料】
①Na2S4受熱時,會與空氣中的水蒸氣反應,生成少量有毒氣體硫化氫.
②硫代硫酸鈉(Na2S2O3)可溶于水,常溫下與NaOH溶液不反應.
③NaOH溶液可吸收硫化氫和二氧化碳.
【實驗過程】如圖所示.
①取0.5g碳酸鈉、0.2g硫粉混合后置于試管中,加入(如圖①所示,夾持裝置已略去),制得Na2S4,反應為:4Na2CO3+12S+X2Na2S4+2Na2S2O3+4CO2,X的化學式為 ;
②冷卻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時間,再向該試管中加入10mL水,迅速塞緊橡膠塞,充分振蕩.測量液面至橡膠塞下沿的距離,記錄數據h1(如圖②所示);
③將該試管插入水中(如圖③所示),拔下橡膠塞,觀察到 ,塞緊橡膠塞.將試管取出,倒轉過來,測量液面至橡膠塞下沿的距離h2,記錄數據h2.理論上h2:h1= ;
④按照①~③再重復實驗2次、3次實驗數據如表所示.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
h1/cm | 11.0 | 11.4 | 11.6 |
h2/cm | 8.7 | 9.1 | 9.2 |
【解釋與結論】根據第1次實驗數據,計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結果精確到0.1%);
【反思與評價】實驗過程①中濃NaOH溶液的作用是 ;若實驗過程②中,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時間即進行后續操作,測定結果 (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溶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溶液一定是均一、穩定、透明的無色液體 B.溶液的上層密度小,下層密度大
C.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體物質
D.物質在溶解得到溶液的過程中,通常有放熱或吸熱的現象出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A,B,C,D,E五種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其中A,B,C三種物質中都含有同一種元素,A是一種黑色固體單質,B,C是氧化物,D是目前世界年產量最高的金屬,E為磁鐵礦的主要成分,
試回答:
(1)寫出下列物質的名稱:B________ E_________;
(2)B→C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 ____,D→E的基本反應類型為______,C+E→B+D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____;
(3)生成的B物質通常用________ ___檢驗。(填化學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現象描述與事實不符合的是( )
| A. | 鎂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體,放出熱量 |
| B. | 干冰在空氣中升華周圍出現白霧 |
| C. | 將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鐵釘上有紅色固體析出 |
| D. | 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下列實驗操作或設計中正確的是
( )
| A. | 用50mL量筒量取8.2mL水 | B. | 收集CO2 |
| C. | 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 D. | 分離出水中的二氧化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課內比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一起對初中化學常見物質進行了如下探究.如圖是實驗室制汽水配方.為了檢驗汽水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小燕和小苗設計了如下兩個實驗方案:
小燕:取汽水樣品于試管中,滴人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溶液 .
小苗:振蕩汽水瓶,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觀察到澄清石灰水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O .
以上兩個方案中,我認為 (填“小燕”或“小苗”)的方案是正確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