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化學符號或化學符號表示的意義
化學符號 | ____ | _______ | NO3- | _______ | |||
表示意義 | 氖氣 | 三個鐵離子 | _______ | _______ | 2個氮氣分子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吉林省教育聯盟2017-2018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質量檢測化學試卷 題型:null
核電荷數少于核外電子數的一定是
A. 分子 B. 原子 C. 陽離子 D. 陰離子
D 【解析】試題分析:當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原子;當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陽離子;當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陰離子;而質子數=核電荷數,故核電荷數少于核外電子數的一定是陰離子,故選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廣州市南沙區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綜合題
Mg(OH)2是一種新型的阻燃劑,在溫度達到380℃時吸收熱量并分解產生水,同時生成的氧化鎂附著于可燃物的表面阻止了進一步燃燒。
(1)工業常用氯化鎂溶液與燒堿溶液制取Mg(OH)2,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學用氨水在實驗室模擬制取Mg(OH)2的過程:一定溫度下,往含一定量氯化鎂的溶液中加入適量氨水(氨水易揮發),再經過濾、洗滌得到Mg(OH)2晶體。為探究獲得較高Mg(OH)2晶體轉化率條件,該同學進行如下對比實驗,數據如下:
實驗編號 | 氯化鎂溶液溶質質量分數 | 反應溫度/℃ | Mg(OH)2轉化率/% |
a | 10% | 30 | 27.06 |
b | 15% | 30 | 56.77 |
c | 15% | 40 | 69.64 |
d | 15% | 60 | 54.30 |
e | 20% | 60 | 50.60 |
①實驗b和c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實驗可知,能夠得到最多Mg(OH)2的條件是溶質質量分數_______和溫度______℃。
③在氯化鎂溶液溶質質量分數都是40%的情況下,60℃時Mg(OH)2的轉化率比40℃時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據燃燒的條件可知,Mg(OH)2能做阻燃劑的原因是__________ (填編號)。
①清除可燃物 ②使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 ③隔絕空氣
2NaOH+MgCl2==2NaCl+Mg(OH)2↓ 探究相同條件下,反應溫度對Mg(OH)2晶體轉化率的影響( 40% 40℃ 氨水易揮發,溫度越高揮發越快,參與反應的氨水越少,獲得的Mg(OH)2晶體越少 ②③ 【解析】(1)工業上常用氯化鎂與燒堿反應得到Mg(OH)2和氯化鈉,對應的化學方程式2NaOH+MgCl2═2NaCl+Mg(OH)2↓;(2)實驗b和c,氯化鎂溶液濃度相同,...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廣州市南沙區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嬰兒“尿不濕”最關鍵的材料是聚丙烯酸鈉,它是由丙烯酸(C3H4O2)與氫氧化鈉經過一系列反應而制得。下列有關丙烯酸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它是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B. 其中氧元素與氫元素的質量比為9:1
C. 其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6.7%
D. 丙烯酸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2
D 【解析】A、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大到幾萬甚至幾十萬,而丙烯酸(C3H4O2)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2×3+1×4+16×2=72,可見它不屬于有機高分子化合物,錯誤;B、丙烯酸(C3H4O2)中氧元素與氫元素的質量比為:(16×2):(1×4)=8:1,錯誤;C、丙烯酸(C3H4O2)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2×312×3+1×4+16×2×100%=50%,錯誤;D、有機高分子化...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廣州市南沙區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廚房里的下列操作中,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
A. 拉面條 B. 磨豆漿 C. 切黃瓜 D. 釀米酒
D 【解析】試題分析:化學變化是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二者的本質區別為是否有新物質生成;A.拉面條,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B.磨豆漿,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C.切黃瓜,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D.釀米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答案選擇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南通市2017-2018學年度九年級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B. 原子中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C. 與元素化學性質關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核外電子數
D. 質子數相同的一類粒子不一定屬于同種元素
C 【解析】A、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最小的微粒,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構成,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正確;B、原子中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正確;C、與元素化學性質關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錯誤;D、質子數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屬于同種元素,例如1個水分子、1個氨氣分子中,都含有10個質子,但是不屬于同種元素,正確。...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流程題
氯化鉻晶體(CrCl3·6H2O)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工業上常用鉻酸鈉(Na2CrO4)來制備。實驗室中則以紅礬鈉(Na2Cr2O7)為原料制備CrCl3·6H2O,工藝流程如下:
已知:a.CH3OH+10HCl+2Na2CrO4 2CrCl3+4NaCl+CO2 +7H2O;
b.Cr(OH)3是一種難溶于水的堿;
c.CrCl3·6H2O不溶于乙醚,易溶于水、乙醇。
(1)在“調節pH約為7”的步驟中,測定溶液的pH可使用____________。請寫出該步驟的反應原理_____________(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
(2)“堿溶”步驟中所加40%NaOH溶液不宜過量太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請你補充完整由過濾后得到的固體Cr(OH)3制備CrCl3·6H2O的實驗方案:將過濾后所得固體溶解于鹽酸,通過蒸發濃縮、________、過濾、洗滌、低溫干燥,得到CrCl3·6H2O。下列物質中可以用來洗滌CrCl3·6H2O的是_________(填序號)。
A.水 B.鹽酸 C.乙醇 D.乙醚
pH試紙 HCl+NaOH=NaCl+H2O 避免后續操作中消耗過多的鹽酸 降溫結晶 D 【解析】(1)測定溶液的pH值可用pH試紙或pH劑,加入的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HCl+NaOH=NaCl+H2O; (2)“堿溶”步驟后,氫氧化鈉還要被除去,如果過量太多,后續操作中消耗過多的鹽酸,造成浪費; (3)由于Cr(OH)3是一種難溶于水的堿;CrCl3...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廣州市2018屆中考模擬測試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我國大部分地區深受酸雨危害,煤燃燒產生的SO2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SO2與水結合生成弱酸性亞硫酸(H2SO3)。
已知:H2SO3 易分解成水和SO2 ,也易與空氣中氧氣或稀硝酸反應生成H2SO4;H2SO3和SO2都能使紅色品紅溶液褪色。
(1)酸雨是pH小于_____ 的降雨。
(2)常用脫硫方法減少廢氣中的SO2:以生石灰(CaO)為脫硫劑,高溫下與廢氣中的SO2和O2化合生成CaSO4,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
(3)實驗室常用亞硫酸鹽與HCl或H2SO4反應制備SO2,Na2SO3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
(4)小鴻同學利用中和反應的原理,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的酸雨(pH約為3)中加入足量的KOH溶液,并就反應后混合溶液鹽的成分進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 反應后混合溶液鹽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1:只有K2SO3 猜想2: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3:既有K2SO3,有K2SO4
[實驗探究] 限選試劑:稀硫酸、稀鹽酸、稀硝酸、氯化鋇溶液、澄清石灰水、品紅溶液、紫色石蕊溶液
步驟 | 實驗操作 | 預期現象與結論 |
1 | 各取2mL反應后混合溶液分別加入A、B兩支試管中。 | |
2 | 向A試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隨即滴加幾滴紅色品紅溶液 | ________________,證明含有K2SO3。 |
3 | 向B試管中,加___________,再加足量_______________。 | 先有白色沉淀產生,后有氣泡產生,沉淀部分溶解,證明含有K2SO4,則猜想3成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永州市零冷兩區2017-2018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質量檢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 點燃酒精燈 B.
讀取液體的體積
C. 過濾 D.
傾倒液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