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實驗描述或做法正確的是( )
A. 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B. 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氯化銅溶液,有藍色沉淀物生成
C. 配制100g 10%的氯化鈉溶液的主要步驟是計算、溶解、裝瓶、貼標簽
D. 10%的氯化鈉溶液,倒出一半后,溶質質量分數變為5%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商河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按酸、堿、鹽、氧化物的順序排列的一組物質是( )
A. H2SO4 Na2CO3 NaCl CuO
B. H2O Ca(OH)2 HCl Na2SO4
C. H2SO4 NaOH Na2CO3 Fe2O3
D. NaOH H2CO3 NaCl 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如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a與b的溶解度曲線相交于P點。據圖回答。
(1)P點的含義是______;
(2)t3℃時,20ga物質加入到50g水中不斷攪拌,能形成70g溶液嗎?______(填寫“能”或“不能”);
(3)t3℃時,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按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是______(填寫物質序號);
(4)將t1℃時,a、c兩種物質飽和溶液的溫度升高到t3℃時,兩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是______(a<c或a=c或a>c)
(5)圖中陰影部分相對于a、c的溶液來說,分別代表______狀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歸納與反思是學習化學的重要環節。下列歸納中正確的是
A. 分子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都能夠再分
B. 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 分子、原子都是不帶電的微粒,但不帶電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
D. 燃燒一般都伴隨發光和放熱現象,所以有發光放熱現象的變化都是燃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曲阜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空氣不僅是生命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還是人類生產活動的重要資源,空氣中的各種成分具有廣泛的用途。
(1)在工業上,通過降溫加壓使空氣液化,然后加熱液態空氣,利用空氣中氧氣、氮氣的______不同,分離出氧氣和氮氣;
(2)氮氣是重要的工業原料,還可用于冷藏血液。在食品包裝袋中充人氮氣可延長食品的保質期原因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海南省樂東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10分)人類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空氣,沒有空氣就沒有生命,也就沒有生機勃勃的地球。
(1)空氣主要由 (填物質名稱)和氧氣組成,此外,還含有少量的稀有氣體等。
(2)空氣中的各種成分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其中氧氣可用于 (填字母序號,下同),稀有氣體可用于 。
A.制造霓虹燈 B.醫療急救
(3)為了保護空氣,在我國新頒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基本監控項目增設了PM2.5濃度限值,與該項目監測項目有關的是 (填字母序號)。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顆粒物
(4)右圖所示的裝置可用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①請補全下列實驗步驟。
a.按圖示連接好裝置;
b. ;
c.在集氣瓶內加入少量水,并將水面上方空間分為五等分,用彈簧夾夾緊膠皮管;
d.取足量紅磷放入燃燒匙中,點燃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緊;。
e.待紅磷熄滅并冷卻至室溫后,打開彈簧夾。
②紅磷燃燒的現象是 ,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
③冷卻至室溫后打開彈簧夾,水能進入集氣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④若某同學在實驗后得出結論: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占1/5。能得出此結論的實驗現象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北省黃石市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一模化學試卷 題型:推斷題
下圖中A、B、C、D、E、F分別表示初中化學常見的六種物質,B、C、D、E分別屬于酸、堿、鹽、氧化物四種類別中的一種,A是目前提取量最大的金屬,B由兩種元素組成,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圖中用“—”表示兩種物質之間能發生化學反應,用“→”或“”表示一種物質能轉化為另一種物質,部分反應物和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圖中部分反應需要在溶液中進行,物質是溶液的只考慮溶質)。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分別寫出A、C、E、F物質的化學式 A______C_______E______F_______。
(2)寫出B與C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
(3)寫出過量A的粉末與B發生反應的實驗現象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