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天氣時,氮氣可逐步轉化為硝酸鹽,其關鍵反應為:N2+O22NO。該反應屬于
A. 化合反應 B. 分解反應 C. 置換反應 D. 復分解反應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甘肅省高臺縣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人類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空氣,沒有空氣就沒有生命,也就沒有生機勃勃的地球。
(1)空氣主要由_____ (填物質名稱)和氧氣組成,此外,還含有少量的稀有氣體等。
(2)空氣中的各種成分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其中氧氣可用于_____(填字母 序號,下同),稀有氣體可用于 _____。
A.制造霓虹燈 B.醫療急救
(3)為了保護空氣,在我國新頒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基本監控項目增設了PM2.5濃度限值,與該項目監測項目有關的是_____(填字母序號)。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顆粒物
(4)在空氣中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是_____(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興化市顧莊學區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流程題
科學家嘗試通過多種途徑減少CO2的排放,或將CO2轉化為有用的物質。其中一種途徑是利用NaOH溶液來“捕捉”CO2,并將CO2儲存或利用,反應流程如圖所示。
⑴反應分離室中分離物質的操作是__________。
⑵上述反應流程中,可循環利用的物質是__________。
⑶該過程至少發生了_______個化學反應,該流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反應類型有_______種。
⑷若反應分離室中有溶質質量分數為10.6%的Na2CO3溶液100kg,求完全反應后,理論上可生成CaCO3的質量(要求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興化市顧莊學區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甲、乙兩種不含結晶水的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 t2℃時,甲、乙的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相等
C. t1℃時,在50g水中加入15g甲,可得到 65g 溶液
D. 要使接近飽和的甲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可采用降溫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興化市顧莊學區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質的是( )
A. 碳酸氫鈉用于治療胃酸過多 B. 金屬銅用來作導線
C.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 稀鹽酸用于除鐵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東亭片八校2019屆九年級第一次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多選題
A~I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其中B、C組成元素相同,下圖是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某些反應的其它反應物或生成物略)。
下列推斷中正確的是
A. G和I反應所得溶液的質量一定增大 B. 用黑色固體H一定能制得溶液G
C. 該轉化關系中共涉及四種基本反應類型 D. B和C化學性質相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東臺市第四聯盟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學情調查一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Ⅰ.用化學用語表示:
(1)自然界最硬的物質________; (2)碘酒中的溶劑____________ ;
(3)第13號元素形成的離子_________; (4)氧化鐵中鐵元素顯+3價 ______ ;
Ⅱ.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現有以下常見的物質:
①食鹽水 ②鋁粉 ③鐵粉 ④燒堿 ⑤濃鹽酸 ⑥純堿 ⑦生石灰 ⑧熟石灰
(1)對以上物質分類,正確的是 _____
A.屬于混合物的只有① B.屬于單質的是②③⑧
C.屬于堿的是④⑥ D.屬于氧化物的只有 ⑦
(2)從上述①—⑧中選擇相應物質的序號填空:
a.用于某些食品包裝內的脫氧劑的是__; b.侯德榜聯合制堿法制的“堿”是______;
c.金屬表面防銹涂上“銀粉”是_______;d.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西柳州市區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一模化學試卷 題型:計算題
將CuO(催化劑)與KClO3的混合物57g加熱制取氧氣,一段時間后,冷卻稱量質量為47.4g,再分離得黑色粉末8g,試求
(1)KClO3由_____種元素組成。
(2)KClO3的相對分子質量是_____。
(3)KClO3中K、C1、O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_____。
(4)產生氧氣的質量為_____g
(5)求47.4克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要求寫出計算過程,結果精確至0.1%)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