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1)氫氧化鈉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不能放在紙上稱量,應放于玻璃器皿中稱量;
(2)導致氫氧化鈉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偏低的因素有溶質偏少、溶劑偏多;
A.a操作中砝碼和氫氧化鈉放錯盤,物碼倒置,稱量物的質量減小,溶質減少,則溶質的質量分數偏小,正確;
B.b中燒杯用水洗滌后未干燥就使用,造成溶劑的量偏多,則溶質的質量分數偏小,正確;
C.c操作中平視量筒凹液面最低處讀數為37.5ml,溶質、溶劑的量正確,溶質的質量分數不變,故錯誤;
D.d操作中有少量水濺出,不影響溶質的質量分數,故錯誤;
(3)小華同學用配制的溶液進行中和反應實驗,(如圖2所示裝置),反應后為確定硫酸和氫氧化鈉是否剛好完全反應,他取出一定量反應后的溶液于一支試管中,向其中滴入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振蕩,觀察到酚酞試液不變色,于是他得出“兩種物質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結論.
①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NaOH+H
2SO
4=Na
2SO
4+2H
2O;
②小亮認為小華的結論不準確,酸堿反應后加入酚酞呈無色,不一定正好完全反應,可能酸過量;
③驗證二者恰好完全反應,顯中性,可用紫色石蕊試液檢驗,檢驗酸是否過量的方法較多,應選擇現象明顯,操作簡便的試劑,可用石蕊試液,滴加碳酸鈉,加入鋅粒等;
④小華同學在滴入稀硫酸的過程中,觀察到有少量氣泡出現.產生氣泡的原因可能是:部分氫氧化鈉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和硫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4)氫氧化鈉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碳酸鈉溶液也顯堿性,也能使酚酞變紅,所以紅色不會消失,故B錯誤;
開始時,氫氧化鈉溶液滴入酚酞試液中溶液變成了紅色,所以不是酚酞變質的原因,故A也不正確;
故答案為:(1)稱量氫氧化鈉時,將氫氧化鈉放在紙上稱量;
(2)AB;
(3)①2NaOH+H
2SO
4=Na
2SO
4+2H
2O;
②硫酸過量;
③
實驗 | 實驗操作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
甲 | 取樣,滴加紫色石蕊試液 | 試液不變色 | 兩種物質已恰好完全中和 |
乙 | 取樣,滴加紫色石蕊試液 | 試液變紅色 | 第二種可能性 |
④部分氫氧化鈉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和硫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4)AB.
分析:(1)氫氧化鈉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不能放在紙上稱量,應放于玻璃器皿中稱量;
(2)導致氫氧化鈉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偏低的因素有溶質偏少、溶劑偏多,并結合選項分析解答;
(3)①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據此書寫方程式;
②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后,加入酚酞溶液不變色,不能說明恰好完全反應,因為當酸過量時酚酞也呈無色;
③探究酸是否過量的方法比較多,可選用指示劑或能與酸反應有明顯現象的物質,如碳酸鹽,活潑金屬等;
(4)可以根據物質性質和實驗目的等方面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點評:解答本題時要充分理解各種物質的性質,只有這樣才能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要明確酸堿中和的化學方程式,學會檢驗酸堿的方法,并注意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