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海南)生活中一些物質的pH如圖所示:
以下有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西瓜汁顯酸性
B. 胃酸過多的人不宜多吃橘子
C. 肥皂水可以使石蕊試劑變紅
D. 草木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2017屆九年級中考三;瘜W試卷 題型:填空題
利用空氣制取氮肥的流程如下圖所示:
(1)Ⅰ中參與反應的單質甲為_________;
(2)Ⅱ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質所含元素的化合價發生變化的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反應Ⅲ_____(選填“屬于”或“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溧陽市2017~2018學年度九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教學情況調查化學試卷 題型:綜合題
下圖是制取氫氣,并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濃硫酸具有吸水性)。
(1)儀器①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儀器②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
(2)寫出圖中制取氫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時C裝置部分是先____________(選填:“通氫氣”“加熱”),原因是________;瘜W興趣小組為了測定黃銅(銅和鋅的合金:Cu-Zn)樣品中銅的質量分數,取2.0g黃銅加入到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應后,最后測得生成氫氣的質量0.04g。通過計算求出該黃銅樣品中銅的質量分數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溧陽市2017~2018學年度九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教學情況調查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 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 B. 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三態變化主要是由于分子的大小發生了變化
C. 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 氣體易被壓縮,說明構成氣體的分子在不斷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溧陽市2017~2018學年度九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教學情況調查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 水結成冰塊 B. 水力發電 C. 蔗糖溶于水 D. 水通電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依據溶解度曲線可判斷,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 將甲、乙的飽和溶液從t2℃降到t1℃,析出甲的質量大
C. 將t2℃時甲的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可采取降溫的方法
D. t1℃時,甲和乙的飽和溶液各100g,其溶質的質量一定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事例中,能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
A. 春天,柳絮紛飛 B. 夏天,槐樹飄香
C. 秋天,落葉飄零 D. 冬天,雪花飄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2017屆九年級第二次模擬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流程題
CuCl2 是一種廣泛用于生產顏料、木材防腐劑等的化工產品。工業上以輝銅礦(主要含有Cu2S、Fe2O3 及一些不溶性雜質)為原料制備 CuCl2•2H2O晶體的工藝流程如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焙燒中生成黑色固體,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2﹚酸浸時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__(寫出一種)。為加快反應速率,以下措施無法達到目的的是___。
A.延長酸浸時間 B.將輝銅礦粉碎 C.適當增加鹽酸濃度
(3)色光度是產品質量指標之一,合格 CuCl2•2H2O 晶體的色光度范圍為﹣0.5~0.5,反應過程溶液pH對產率、色光度的影響。如下圖所示,綜合考慮制備時應控制pH的較合理范圍是_________。
實驗室用pH試紙測定溶液pH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2018北京市初三第一學期期末化學試卷及答案 題型:流程題
尿素[CO(NH2)2]是一種常用化肥。下圖為利用天然氣制尿素的主要流程。
(1)設備Ⅰ內發生的變化是________(填“物理變化”或者“化學變化”)
(2)設備Ⅱ中發生的反應所屬的基本反應類型是_________。
(3)設備Ⅲ中產生并分離出CO2和H2兩種物質,依據流程圖判斷進入設備Ⅳ的是H2,理由是________。
(4)設備Ⅴ中發生反應:2NH3+CO2 CO(NH2)2+H2O,若生產60 t尿素,需要NH3的質量為____t。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