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下列現象,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 A. | 食物腐敗變質 | B. | 水遇冷結冰 |
| C. | 夏季柏油路面“變軟” | D. | 冬季鋼軌之間縫隙加大 |
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判別.. | |
專題: |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
分析: | 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是有無新物質生成,據此抓住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結合事實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
解答: | 解:A、食物腐敗變質的過程中有對人體有害的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B、水遇冷結冰的過程中只是水的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C、夏季柏油路面“變軟”的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D、冬季鋼軌之間縫隙加大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故選A. |
點評: | 本題難度不大,解答時要分析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這里的新物質是指和變化前的物質是不同種的物質,若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若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人教版新課標化學教材九年級上冊 “分解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反應中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以及“尋找新的催化劑”研究性實驗,引起了化學探究小組的興趣。
【實驗探究一】氧化鐵能否作過氧化氫溶液分解的催化劑?如果能,催化效果如何?
實驗步驟 | 實驗現象 |
I.分別量取5mL5%過氧化氫溶液放入A、B 兩支試管中,向A試管中加入ag氧化鐵粉末, | A試管中產生氣泡,帶火星木條復燃,B試管中無明顯現象 |
II.待A試管中沒有現象發生時,重新加入過氧化氫溶液,并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如此反復多次試驗,觀察現象。 | 試管中均產生氣泡,帶火星木條均復燃 |
III.將實驗II中的剩余物小心過濾,并將所得濾渣進行過濾、洗滌、干燥、稱量,所得固體質量仍為ag。 | |
|
【實驗結論】
①由實驗Ⅰ你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
②實驗II、III證明:氧化鐵的 ▲ 和 ▲ 在反應前后均沒有發生變化,可以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
③寫出氧化鐵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 。
【實驗評價】
①實驗設計IV的目的是 ▲ ;
②若實驗IV觀察到D試管中產生氣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 。
【知識拓展】
①查閱資料可知:CuO、CuSO4、豬肝、馬鈴薯等也可以做過氧化氫溶液分解的催化劑。
下列有關催化劑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MnO2只能作過氧化氫溶液分解的催化劑
B.同一個化學反應可以有多種催化劑
C.催化劑只能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
D.用作催化劑的物質不可能是其他反應的反應物或生成物
②馬鈴薯長期放置后會發芽,發芽馬鈴薯中含有一種致毒成分茄堿(C45H73O15N),又稱馬鈴薯毒素,是一種弱堿性的甙生物堿,又名龍葵甙,大量食用未成熟或發芽馬鈴薯可引起急性中毒。試計算433.5g茄堿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質量(寫出計算過程)。
【實驗探究二】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除了催化劑以外,還有其它因素嗎?以下是另一實驗小組探究影響反應速率部分因素的相關實驗數據。
實驗序號 | H2O2溶 液濃度% | H2O2溶液體積/mL | 溫度℃ | MnO2的用量/g | 收集氧氣的體積/mL | 反應所需 的時間/s |
① | 5 | 1 | 20 | 0.1 | 4 | 16.75 |
② |
| 1 | 20 | 0.1 | 4 | 6.04 |
③ | 30 | 5 | 35 | 0 | 2 | 49.21 |
④ | 30 | 5 | 55 | 0 | 2 | 10.76 |
通過實驗①和②對比可知,化學反應速率還與 ▲ 有關;
從實驗 ▲ 和 ▲ 對比可知,溫度越高,化學反應速率越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同學對一瓶酒精進行了認真觀察和實驗,在查閱資料后,總結出了下列材料:通常狀況下,①酒精是一種無色透明,具有特殊氣味的液體;②易揮發;③能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種物質;④酒精易燃燒, 燃燒放出大量的熱; ⑤常用作燃料,是一種綠色能源;⑥點燃酒精,酒精在燈芯處汽化后發生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以上描述酒精物理性質的是 化學性質的是
(2)酒精揮發發生的是 變化(填物理、化學),試從微觀角度解釋這一過程
(3)寫出酒精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4)汽車香水中酒精含量一般為30%,當香水瓶密閉時,瓶體壓力會增大,長期處于高溫暴曬環境下,就可能發生爆炸.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汽車香水是 (選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②微觀角度分析,在車內可聞到香水氣味的原因是
(5)實驗中不小心酒精燈碰倒在桌上燃燒起來,最簡單的滅火措施是
下列儀器不能用酒精燈加熱的是
A.燃燒匙 B.試管 C.量筒 D.蒸發皿.
(6)在盛放酒精的試劑瓶上應印有如圖所示警示標記中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某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 | 該原子的質子數為12 |
| B. | 該原子的核外有三個電子層 |
| C. | 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12 |
| D. | 該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2個電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化學反應與實驗現象相符合的是( )
| A. | 硫在空氣中燃燒﹣﹣藍紫色火焰 |
| B. | 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
| C. | 鎂在氧氣中燃燒﹣﹣生成白色固體 |
| D. | 氯酸鉀受熱分解﹣﹣生成氧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可以采用圖甲乙兩種裝置,乙裝置在甲裝置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在由兩個注射器組成的密閉系統中留有25mL空氣,給裝有細銅絲的玻璃管加熱,同時緩慢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內的銅絲在較長時間內無進一步變化時停止加熱,待冷卻至室溫,將氣體全部推至一個注射器內,觀察密閉系統內空氣體積變化.
(1)甲裝置實驗過程中,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當溫度降到室溫,打開止水夾,會觀察到 的現象.
(2)在乙實驗加熱過程中,交替緩慢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
(3)某同學利用乙裝置實驗中測得實驗結果如下:
反應前注射器內氣體總體積 | 反應后注射器內氣體總體積 |
25mL | 22mL |
由此數據可以推算出他測定的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填“>”、“=”、“<”).造成該實驗出現誤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號)
①沒有交替緩緩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②讀數時沒有冷卻至室溫;③加入銅絲量太少;④加入銅絲量太多
(4)乙裝置與甲裝置相比較,優點在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4年6·5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向污染宣戰”。 下列有關環境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μm的顆粒物
B.霧霾是一種自然現象,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大
C.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
D.汽車尾氣是城市空氣的污染源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