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李呈同學想通過實驗,探究某企業用氨堿法生產純堿樣品的成分及含量.
(提出問題)該純堿樣品中含有哪些物質?
(猜想與假設)通過分析,李呈同學做出如下假設:(1)只含有Na2CO3;(2)含有Na2CO3和NaHCO3
(查閱資料)
NaHCO3 | Na2CO3 | |
加入稀鹽酸 | 現象I | 產生氣泡 |
加入飽和石灰水 | 溶液變渾濁 | 現象Ⅱ |
加入CaCl2溶液 | 無明顯現象 | 溶液變渾濁 |
加熱溶液至沸騰,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 澄清石灰水無明顯變化 |
(1)表中的現象I為________________;
(2)現象Ⅱ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探究)為了確定純堿樣品的成分,李呈同學設計如下實驗方案,請你一起完成下列實驗報告.
實驗步驟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及化學方程式 |
A取少量樣品溶于水,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 | ①_________________ | 該反應的方程式:②___________ |
B將上述反應后的混合液過濾,取濾液③ ____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_____ | 證明猜想②成立 |
(注意:正確回答下列問題加4分,總分不超過60分)
(實驗反思)實驗步驟A中,氯化鈣溶液過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提出問題2)如何測量該純堿樣品中各物質的含量?
(1)為測量該純堿樣品各成分的含量,畢倭寇同學設了圖1裝置,通過稱量B裝置中質量變化來確定樣品中各成分的含量.該裝置氣密性良好,稀硫酸與樣品、進入裝置B的CO2與NaOH均完全反應,操作無誤,但多次實驗發現,測定結果有偏差.造成偏差的原因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2)李呈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重新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實驗裝置.該實驗有以下操作步驟:
①查裝置氣密性,將Wg干燥的樣品放入錐形瓶中;
②稱量盛有氫氧化鈉濃溶液的B瓶質量;
③打開活塞b,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一定量的空氣,關閉活塞b;
④向錐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再產生氣泡;
⑤再次稱量盛有氫氧化鈉濃溶液的B瓶質量;
⑥打開活塞b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一定量的空氣,關閉活塞b;
⑦根據B瓶增加的質量,計算樣品中各成分的含量.該實驗的正確步驟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產生氣泡; Na2CO3+Ca(OH)2═CaCO3↓+2NaOH 有白色沉淀產生 Na2CO3+CaCl2═CaCO3↓+2NaCl 滴加稀鹽酸 有氣泡冒出 將碳酸鈉全部除去 空氣中的CO2進入裝置B被氫氧化鈉吸收 裝置A中殘留的CO2未被裝置B中的氫氧化鈉吸收 ①③②④⑥⑤⑦
【解析】
[查閱資料]:(1)稀鹽酸可以和碳酸氫鈉反應生成氣體,所以實驗現象Ⅰ中產生了氣泡;
(2)碳酸鈉可以和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Ca(OH)2═CaCO3↓+2NaOH;
[實驗探究]:碳酸鈉可以和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CaCl2═CaCO3↓+2NaCl;碳酸氫鈉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所以加入稀鹽酸后可以觀察到有氣泡冒出;
[實驗反思]:碳酸鈉也可以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氣體,為了防止碳酸鈉干擾實驗現象,所以應該加入過量的氯化鈣將碳酸鈉全部除去;
[提出問題2].(1)①反應前裝置A中含有空氣,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而使測量結果不準確;
②反應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在裝置A中沒有逸出,而不能全部被吸收,也會使測量結果不準確;
(2)為了防止反應前A中的空氣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干擾實驗結論并將反應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實驗開始前應該先將氣體通過濃氫氧化鈉鼓出,防止裝置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干擾試驗,實驗結束后應該將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鼓出并吸收所以正確的實驗步驟為:①③②④⑥⑤⑦.
故答案為:[查閱資料]:(1)產生氣泡;
(2)Na2CO3+Ca(OH)2═CaCO3↓+2NaOH;
[實驗探究]:
實驗步驟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及化學方程式 |
A取少量樣品溶于水,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 | ①有白色沉淀產生 | 該反應的方程式:②Na2CO3+CaCl2═CaCO3↓+2NaCl |
B將上述反應后的混合液過濾,取濾液 ③滴加稀鹽酸 | ④有氣泡冒出 | 證明猜想②成立 |
[實驗反思]:將碳酸鈉全部除去;
[提出問題2].(1)①空氣中的CO2進入裝置B被氫氧化鈉吸收;
②裝置A中殘留的CO2未被裝置B中的氫氧化鈉吸收;
(2)①③②④⑥⑤⑦.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8分)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要探究鎂、鐵、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
(1)試管乙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同學們經討論后認為該方案可以優化, 試管的實驗是多余的。同學經討論得出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
(3)去掉多余的實驗,同學們將另兩只試管中反應后的物質倒入同一大燒杯中,一段時間后過濾,得到不溶物和濾液,并對不溶物的成分進行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燒杯中不溶物的成分是什么?
【實驗探究】向過濾得到的不溶物中加稀硫酸
①若無氣泡產生,則不溶物的成分是
②若有氣泡產生,則不溶物中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設計對比實驗(如圖):兩個體積相同且均裝滿二氧化碳的錐形瓶,氣球上端的玻璃管與外界大氣相通。操作:分別向兩錐形瓶中滴入2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水,輕輕振蕩。
(1)設計該對比實驗的目的是_____
(2)現象:觀察到A、B兩瓶內氣球的變化情況是:_____。
(3)B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圖中A、B、C、D是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B、C、D粒子共表示_____種元素。
(2)A、B、C、D中的陽離子與陰離子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_____。
(3)晶體硅是制造半導體芯片的原料,如圖是硅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圖中 x的值是_____。
(4)硅元素的化學性質與A、B、C、D中_____(填字母序號)對應的元素的化學性質相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小組探究蠟燭在盛有一定體積空氣的密閉容器內燃燒時O2和CO含量的變化,測定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A. 蠟燭由碳、氫元素組成
B. 蠟燭發生了不充分燃燒
C. 曲線①表示CO含量的變化
D. 蠟燭熄滅時,容器內氧氣耗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微觀的眼光看世界”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請按要求填空。
⑴食用加碘鹽中加入的物質是碘酸鉀(KIO3),該物質中屬于常量元素的有_______(填元素名稱),碘元素的相關信息和原子結構如右圖所示,則碘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_______,碘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周期;烹飪時不宜過早加入食鹽是因為碘酸鉀受熱不穩定,易分解生成碘化鉀和氧氣,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
⑵若“”表示一個氯原子,則“
”表示__(填化學用語);
⑶表示出氧化鋁中鋁元素的化合價_______(填化學用語)。
⑷NH4Cl溶液與KOH溶液能夠反應,其實質是因為它們在水中解離出來的NH4+和OH-結合生成了NH3和H2O。結合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請回答:鹽酸與硝酸銀溶液能夠反應的實質是它們在水中解離出_______(填離子符號)結合生成了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燒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硫酸溶液,閉合開關后。
(1)請在圖中標出電磁鐵的N、S極_____。
(2)逐滴往燒杯中加入氫氧化鋇[Ba(OH)2]溶液,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_____。
(3)寫出加氫氧化鋇溶液所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8分)有一包粉末,已知由CaCO3、FeCl3、MgCl2、Na2SO4、NaOH、NaNO3中的幾種組成。為確定其組成,現進行以下實驗,各步驟均已充分反應。
①取一定質量的粉末,加水攪拌后過濾,得到沉淀和無色溶液A;
②向①步得到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得到無色氣體和黃色溶液;
③將①步得到的無色溶液A進行如下圖所示的實驗。
請回答下列問題:
(1)B的化學式是 。
(2)A中一定存在的溶質的化學式是 。
(3)生成白色沉淀D的化學方程式是 。
(4)這包粉末中可能含有物質的化學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圖像不能正確反映其對應關系的是
A.加熱一定質量的高錳酸鉀
B.向含有H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C.向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稀鹽酸中分別加入過量的鋅和鐵
D.將一瓶濃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氣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