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鋅粒投入硫酸銅溶液中,除了有紅色固體生成外,還有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產生。為確定氣體的成分,進行下列實驗探究。
(猜想與假設):依據____可知氣體可能是SO2、O2、H2中的一種或幾種。
(查閱資料):
①SO2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②O2+4KI+4HCl=2I2+4KCl+2H2O,淀粉遇I2變藍。
③H2、CO等氣體能將氧化銅還原成銅。
(實驗驗證):
(1)將氣體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中,無現象,則該氣體中無SO2。小明同學認為沒有必要做這個實驗,只要根據“無色無味的氣體”就可推導出該氣體一定不是SO2,他的依據是______。
(2)用下列所示實驗檢驗氫氣和氧氣:
A中觀察到 _____,證明無O2;B中觀察到 ____,證明該氣體是H2。
(實驗反思):(1)大家認為丙同學在加熱之前,應對氣體先_____________以確保安全。
(2)由上述實驗可知,硫酸銅溶液顯 ______性(填“酸”或“堿”或“中”)。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結合教材中的圖示,回答相關問題。
(1)圖1實驗中出現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燒的現象,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______
(2)圖2所示的實驗中,能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大的實驗現象是______
(3)“硫在氧氣中燃燒”“的裝置如圖3所示,集氣瓶中加人的液體可能是______,其目的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A~F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圖中“→”表示轉化關系,“-”表示相互能反應(部分物質和反應條件未標出)。其中A是人體胃液中含有的酸,A和B發生中和反應可得到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調味品,固體C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A 的化學式為_____;B的溶液中存在的陰離子______。
(2) 長久敞口放置的B固體在空氣中吸水潮解,此過程是________物理(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3)E、F的物質類別相同,且E與F能反應放熱,F也能與A溶液發生反應,則A與F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4)C與D反應可得到B,則C與D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KNO3復合肥中含有少量K2CO3,為測定復合肥中KNO3的質量分數,技術人員取13.5g復合肥,向其中加入一定質量分數的鹽酸,反應過程中生成氣體質量與所用鹽酸的質量關系如下圖所示。
計算:
﹙1﹚復合肥中KNO3的質量分數;
﹙2﹚所用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繼發現青蒿素后又發明了雙氫青蒿素.圖示是雙氫青蒿素片的部分說明,請回答:
(1)雙氫青蒿素中C:H:O的原子個數比為_____;
(2)雙氫青蒿素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為_____;
(3)雙氫青蒿素中H:O元素的質量比為_____;
(4)雙氫青蒿素中所含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_____;
(5)3片雙氫青蒿素所含碳元素的質量為_____mg。(計算結果精確到0.1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氫能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以太陽能為熱源,熱化學硫碘循環制氫氣是一種高效、無污染的制氫方法。其反應過程如圖所示:
(1)寫出反應I的化學方程式_____
(2)反應Ⅲ的基本反應類型為_____
(3)已知反應I、反應Ⅱ、反應Ⅲ均充分反應。假設反應Ⅲ中產生H2的質量為11g,你認為能否通過計算得出反應Ⅱ中產生的O2的質量,若能,請寫出O2的質量;若不能,請說明理由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著名化學家傅鷹教授有一句名言“化學給人以知識,化學史給人以智慧”。在化學學習中,了解科學知識的發展歷程,可以促進我們正確理解科學本質。
(1)火藥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起源于古代煉丹術,首先運用于制造煙火,到了唐代黑色火藥(由硫黃、硝石、木炭混合而成)已用于軍事,現代的火藥種類繁多,應用更為廣泛。 在軍用照明彈、節日燃放的各類煙花中,均能看到其產生的耀眼白光,由此推測在上述火藥中可能添加了金屬______________(填一種金屬名稱)的緣故。該金屬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
(2)1862年,比利時化學家索爾維發明了氨堿法制純堿。1926年,我國著名化工專家侯德榜在氨堿法的基礎上,創立了更為先進的聯合制堿法(侯氏制堿法),即向濾出NaHCO3晶體后的NH4Cl溶液中加入食鹽,使其中的NH4Cl單獨結晶析出,用作氮肥,NaCl溶液則可循環使用。侯氏制堿法保留了氨堿法的優點,克服了其缺點,打破了當時西方國家對制堿技術的壟斷,促進了世界制堿技術的發展。試寫出加熱碳酸氫鈉晶體從而獲得純堿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它屬于________(填“化合” “分解” “置換” “復分解”之一)反應。
(3)十八世紀,化學家們研究發現:某些金屬與酸反應都能生成一種無色氣體,該氣體被喻為“會制造水的物質”,對上述反應原理的認識加快了推翻燃素學說的進程。該氣體在空氣中燃燒“制造水”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國植物學教授米拉德在波爾多地區進行葡萄霜霉病疫情調查研究時,意外發現了一種能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殺菌劑,經反復試驗研究,他終于發明了這種幾乎對所有植物病菌均有效力的滅菌劑(硫酸銅、生石灰、水按質量比1∶1∶100配制),并于1885年將其公之于世。為了紀念在波爾多地區獲得的這一重大發現,米拉德將其命名為“波爾多液”,波爾多液(有效成分CuSO4)不能在鐵桶內配制,否則會降低藥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根據下列裝置回答問題:
(1)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應選擇的發生裝置是_________(填字母),組裝好裝置后首先應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若用E裝置來收集氧氣,收集氧氣的適宜時機是 __________________,收集過程中發現水槽中的水變為紫紅色,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待氧氣收集完畢后,測得氧氣的純度明顯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高錳酸鉀中混入了二氧化錳 b收集前,集氣瓶中未注滿水
c收集后,集氣瓶中仍有少量水 d加熱前就將導管伸入集氣瓶
(2)實驗室選用 B 裝置制取氧氣,則從長頸漏斗中加入的藥品是___________(填名稱),該反應的符號表達式為_______________,若將長頸漏斗換成注射器,這樣改進的優點是_______________。
(3)比較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與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兩種方法制取氧氣,使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的優點是______________(寫一條即可)。
(4)氨氣(NH3)是一種密度比空氣小且極易溶于水的氣體,其水溶液稱為氨水。實驗室常用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應選擇的發生裝置是____________,如果選用 F 裝置收集 NH3,則 NH3 應從導管________端通入。
(5)已知實驗室制取一瓶NO氣體時選用 E 作為收集裝置,而不能選用 C 或 D 裝置來收集,由此可以推斷NO氣體可能具有的性質是___________(填序號)。
①能溶于水 ②密度比空氣大 ③難溶于水 ④能和空氣中某種氣體發生反應 ⑤與水發生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