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人人_亚洲美女在线视频_av手机在线播放_国产大片aaa_欧美中文日韩_午夜理伦三级

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80g質量分數為40%的氫氧化鈉溶液與一定質量的氯化鎂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應,經過濾,得到濾液的質量為216.8g。請計算:

(1)原氯化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2)所得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精確至0.1%)。

23.8%, 21.6% 【解析】本題考查了溶質質量分數與化學方程式相結合的計算。 設:氯化鎂的質量為x,生成氫氧化鎂的質量為y,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z, MgCl2+2NaOH═Mg(OH)2↓+2NaCl, 95 80 58 117 x 80g×40% y z x=38g, y=23.2g, z=46.8g, 氯化鎂溶液的質量為:216.8g...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泰安市2018年九年級中考化學模擬試卷(二) 題型:單選題

在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9.3g中加入一定量的10.0%的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 將生成的氣體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產生5.0g沉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題中的一定量是7.3g

B. 反應共產生11.7gNaCl

C. 如用10%的稀鹽酸將5.0g沉淀溶解,則所用稀鹽酸的量與題中的一定量相等

D. Na2CO3消耗的稀鹽酸比NaOH消耗的稀鹽酸多

B 【解析】【解析】 設生成5.0g沉淀需要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則: CO2+Ca(OH)2=CaCO3↓+H2O 44 100 x 5.0g x=2.2g, 設生成2.2g二氧化碳時,需要碳酸鈉的質量為a,需要氯化氫的質量為b,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c,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a b 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北京市門頭溝區2018屆九年級一模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請從A或B兩題中任選1個作答,若兩題均作答,按A計分。

A

B

(1)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選取的發生裝置是______。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

(3)D中試管a中產生的氣為____。

(1)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選取的發生裝置是______。

(2)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

(3)E中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

B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O2 A CaCO3 +2HCl == CaCl2 + H2O + CO2↑ 蠟燭由低到高依次熄滅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常見氣體的發生裝置與收集裝置的探究,水的電解實驗,二氧化碳的性質。發生裝置依據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選擇,收集裝置依據氣體的密度和溶解性選擇。 21-A:(1)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物是固體,反應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北京市順義區2018屆初三第一次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t1℃時,甲和乙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相同

B. 依據溶解度曲線可判斷,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 將甲、乙的飽和溶液從t2℃降到t1℃,析出甲的質量大

D. 將t2℃時甲的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可采取降溫的方法

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和題中信息知,A、t1℃時,甲和乙兩物質溶解度相等,其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相同,故A正確;B、依據溶解度曲線可判斷,t1℃之后,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t1℃之前,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小,故B錯誤;C、由于沒有量的限制,將甲、乙的飽和溶液從t2℃降到t1℃,不能析出誰的質量大,故C錯誤;D、將t2℃時甲的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可采取升溫的方法,甲物質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北京市順義區2018屆初三第一次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性質的表述中,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A.氧氣無色無味 B.鋁呈銀白色 C.蔗糖易溶于水 D.碳酸易分解

D 【解析】 試題分析:A、氧氣無色無味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此項錯誤;B、鋁呈銀白色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錯誤;C、蔗糖易溶于水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錯誤;D、碳酸易分解屬于物質的穩定性,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此項正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天津市和平區2018屆九年級初三結課考化學試卷 題型:計算題

現有Fe和Al的粉末混合物共8.6g,加入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后,經測定溶液質量僅增加了8g,則反應中生成的硫酸鹽的質量總和為______________g

37.4 【解析】本題考查了質量守恒定律定律應用,解題的關鍵是掌握硫酸鹽中的硫酸根與硫酸中的硫酸根質量相等。 依據金屬混合物的質量與氫氣的質量差即為溶液的增重值可知:該反應生成的氫氣質量為8.6g-8g=0.6g,而這些氫氣都來源于酸中的氫元素,根據硫酸中氫元素與硫酸根的質量比為2:96,所以設生成硫酸鹽中硫酸根的質量為x,則有 , x=28.8g,故生成的硫酸鹽的質量是28.8g+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天津市和平區2018屆九年級初三結課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往硝酸銅、硝酸銀和硝酸亞鐵的混合溶液中緩慢連續加入質量為m的鋅粉,溶液中析出固體的質量與參加反應的鋅粉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c點對應溶液中含有的金屬離子為Zn2+和Cu2+

B. bc段(不含兩端點)析出的金屬是Fe

C. ab段(不含兩端點)對應溶液中含有的金屬離子為Zn2+、Ag+、Cu2+和Fe2+

D. 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體質量相等,參加反應的鋅粉質量分別為m1和m2,則m1>m2

C 【解析】鋅、銅、鐵、銀的金屬活動性順序是,鋅>鐵>銅>銀,向硝酸銅、硝酸銀和硝酸亞鐵的混合溶液中緩慢連續加入質量為m的鋅粉,①鋅先與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銀(a-b),②然后和硝酸銅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銅(b-c),③最后與與硝酸亞鐵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鐵(c-d),A.c點①②反應結束,溶液中沒有銅離子、銀離子,對應溶液中含有的金屬離子為Zn2+和Fe2+;B.bc段,發生的是反應②,(不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操作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實驗目的

實驗操作

A

鑒別石灰水和NaOH 溶液

加入適量的稀HCl

B

鑒別鐵粉、CuO 粉末

加入足量的稀H2SO4

C

除去 CO2中少量的CO

通入NaOH 溶液

D

除去鐵制品上少量的鐵銹

將鐵制品長時間泡在足量的稀H2SO4中

A. A B. B C. C D. D

B 【解析】A、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鈉均能和稀鹽酸反應,且均沒有明顯的現象,故不能鑒別出來,錯誤;B、鐵和稀硫酸反應產生大量的氣泡,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可觀察到黑色固體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變成藍色,正確;C、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氣體通入氫氧化鈉溶液中,氫氧化鈉溶液會與二氧化碳反應,不能與一氧化碳反應,錯誤;D、將鐵制品長時間泡在足量的稀H2SO4中,鐵也能與稀硫酸反應,錯誤。故選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甘肅省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A~I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圖所示,(“→”指向生成物.)其中B是紅色粉末,A、C常溫下是氣體,H和I中含有一種相同元素,H不溶于稀硝酸.

請回答下面問題:

(1)物質I的化學式是   ; 物質E的化學式是

(2)反應②的基本反應類型是   

(3)物質F屬于 堿 (填“酸”、“堿”、“鹽”或“氧化物”).

(4)物質C的用途有   (寫一點即可).

(5)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為   

(1)Fe(OH)3;H2SO4;(2)復分解反應;(3)堿;(4)滅火(或作氣體肥料或化工產品的原料等合理答案);(5)Fe2O3+3CO2Fe+3CO2 【解析】 試題分析:B是紅色粉末,且能與氣體A反應生成兩種物質,所以B是氧化鐵,A是氣體故是一氧化碳,兩者反應能生成鐵和二氧化碳,B能夠和E反應,則E應該是酸類物質,由于H不溶于稀硝酸,所以H是氯化銀或硫酸鋇,H和I中含有一種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利视频1000 | 高清免费av| 国产精品第二页 |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 | 日本特黄特色aaa大片免费 | 成人高潮片免费网站 | 亚洲精品91天天久久人人 | 岛国精品在线播放 | 天海翼一区二区 | 婷婷狠狠 | av福利在线 | 日本黄a三级三级三级 | www.欧美|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 | 97在线免费观看 | 黄色片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 | 欧美视频久久 | 国产精品五区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人黄色大片 |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二区一区二区aⅴ污介绍 | 巨骚综合| 日韩精品小视频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 久久久网站 | 亚洲免费视频一区 | 麻豆chinese新婚xxx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午夜时刻免费入口 | 成人a毛片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综合激情网 | 天天操天天看 | 欧美日韩在线看 | 国产在线欧美 | 国产理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