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鐵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向濾渣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根據上述現象,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 濾渣中一定有Ag、Cu、Fe B. 濾渣中可能有Zn
C. 濾液中一定有Fe(NO3)2、Zn(NO3)2 D. 濾液中可能有AgNO3、Cu(NO3)2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2017屆九年級中考考前押題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題
(2012宿遷)下列圖像關系合理的是( )
A.在久置的NaOH溶液中滴加鹽酸
B.鋅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
C.水的電解
D.向pH=9的NaOH溶液中不斷加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2017屆九年級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科學合理的分析和判斷是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依據。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A. 物質燃燒后的殘余物質量都是減少的
B. 向20℃的飽和硝酸鉀溶液中再加入硝酸鉀固體,溶液質量不變
C. 向稀鹽酸中加入一定量鋁粉,完全反應后溶液質量增加
D. 把硝酸銨和某物質研磨后產生刺鼻的氨氣,可判斷該物質一定是堿性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2017屆九年級中考第一次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為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 )
A. 陶瓷花瓶 B. 純棉帽子
C. 黃金首飾 D. 塑料油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興化市顧莊學區三校2017屆九年級第三次網上閱卷適應性訓練(三模)化學試卷 題型:探究題
結合圖示實驗裝置,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標號儀器的名稱:a_________;
(2)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加熱制取氧氣應選用的發生裝置為_____,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錳是該反應的___,為了從反應后的剩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錳,實驗操作為溶解、________、洗滌干燥。
(3)實驗室制取氫氣時,選用B裝置為發生裝置的主要優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氫氣_________,故可以用F裝置進行收集氫氣;
(4)某同學用G裝置收集二氧化碳,驗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C裝置作為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打開如圖裝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后,水不能滴下,該同學認為整套裝置不漏氣,你認為他的判斷_______(填“正確”或“不正確”);實驗室為了除去其中的氯化氫氣體,并將剩余氣體收集在集氣瓶中,下列裝置中最為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裝置(填序號),試劑瓶中盛放的試劑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興化市顧莊學區三校2017屆九年級第三次網上閱卷適應性訓練(三模)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下列有關化學與能源、資源、材料、環境相關內容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 目前氫能源沒有廣泛使用的主要原因是水資源嚴重不足
B. 機動車輪胎和玻璃鋼都是復合材料
C. 塑料制品的回收再生、循環利用是減少“白色污染”的重要途徑
D. 有計劃合理地開采金屬礦產資源是保護金屬資源的有效途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興化市顧莊學區三校2017屆九年級第三次網上閱卷適應性訓練(三模)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生活中的許多變化涉及化學知識,下列過程沒有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 雞蛋煮熟 B. 光合作用 C. 石油分餾 D. 食物腐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遼寧省營口市2017屆九年級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葡萄糖(C6H12O6)是一種重要營養物質,下列關于葡萄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葡萄糖由6種碳元素、12種氫元素和6種氧元素組成
B. 葡萄糖由6個碳原子、12個氫原子和6個氧原子構成
C. 每個葡萄糖分子中所含原子個數為24
D. 每個葡萄糖分子中碳、氫、氧元素質量比為1: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西省柳州市柳南區2017屆九年級中考三;瘜W試卷 題型:信息分析題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請在下列物質中,作出正確選擇,并用序號填空。
①醋酸 ②甲烷 ③稀鹽酸 ④石墨 ⑤干冰 ⑥氮氣
(1)可用于生產鉛筆芯的是_____;(2)一種家庭常用調味品中含有的成份_____;
(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_____;(4)可用于金屬除銹的是_____;
(5)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6)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