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讀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相應地形部位的名稱:
A線: ;F線: ; C: ;D: ; E: 。
(2)G地的海拔高度為 米;H地與G地的相對高度為 米;D點的海拔高度大約為 米。
(3)從A處和I處出發,分別沿圖中的線爬到D點,哪條登山線路較陡,并說明理由(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和爸爸到某國家去旅游,發現該國商品上大多印有下面的圖案,據此回答問題。
【1】該國家是( )
A.日本 B.印度 C.英國 D.美國
【2】小明回來后介紹了該國家的狀況,其中不可信的是( )
A.該國地跨兩洲和寒、溫、熱三帶
B.該國隨處可見各種膚色的人,但以白種人居多
C.該國農業生產落后,需大量進口糧食
D.該國河湖眾多,擁有世界第四長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1)A處的油料作物有_________,B處的主要糧食作物是_________,A與B的界 線有C_________(山脈)--淮河線。
(2)D為我國主要的_________(纖維作物)產區,我國牧區畜牧業四大牧區中E為___________牧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青藏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
B.是西氣東輸工程的源頭所在地
C.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農作物單產高
D.雅魯藏布江谷地礦產豐富,被稱為“聚寶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中,完成下列問題。
【1】B位于D的什么方向?( )
A.西北 B.東北 C.西南 D.東南
【2】關于B、D兩點的半球位置以及緯度范圍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都在東半球,中緯度地區;
B、都在南半球,B處于中緯度地區,D位于高緯度地區
C、都在北半球,B處于中緯度地區,D位于高緯度地區
D、都在西半球,B、D都在南回歸線以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世界氣溫水平分布規律是從________向________逐漸降低。
(2)鹽城以東洋面上一年中最低溫出現在________月。
(3)世界寒冷地帶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
(4)A、B兩地緯度一樣,而________點氣溫相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南半球的等溫線比北半球平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港澳和臺灣省位置圖和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香港維多利亞港位于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港闊水深,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
(1)兩個特別行政區①和②相比,①地區對外貿易比②地區發達的主要原因是:
_ _。
(2)2015年4月20日臺灣省附近海域發生多次地震,該地區我國多地震的地區的原因是?
_ _。
(3)臺灣是祖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近年來與大陸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自2011年起臺灣對大陸開放自由行,目前已面向北京、上海、濟南等26個城市開放。濟南的小明計劃暑假期間跟爸爸去臺灣旅游,他們提前搜集了有關臺灣的風土人情資料。你認為哪一項與事實不符合 ( )
A.日月潭、野柳地質公園等是臺灣的著名景點
B.臺灣屬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夏秋多臺風和暴雨
C.現在臺灣工業以出口加工貿易為主
D.島上森林茂密,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
(4)臺灣和港澳地區經濟發展共同點是都以第 產業為主。與港、澳相比,臺灣省發展工業具有的明顯優勢條件是( )
A.重要的樞紐位置 B.國際金融中心
C.資源豐富D.交通發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回答問題。
(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名稱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2)寫出圖中數字所代表的大洋名稱: ①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3)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_____ __(名稱),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_________(名稱)。
(4)大洲分界線:①A、C兩大洲的分界線是:_____________;②B、D兩大洲的分界線是:________________;
(5)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D大洲西部安第斯山脈的成因:是 板塊與 板塊擠壓碰撞隆起抬高而形成
(6)C大洲的北部主要是 人種,說 語言,信仰 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