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請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山脈A ;盆地C ;高原D .
(2)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請舉例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不少于兩條)
① ,② .
(3)河流①②均發源于 高原,向東注入太平洋,由此可推斷我國地勢特點是 .
(4)河流①是 ,當它流經 (地形區名稱)后,攜帶了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形成了“ ”,極易形成水患災害.
(5)下列不屬于治理此種災害的措施是 .
A.上游退耕還林還草 B.中游植樹種草,加強水土保持
C.下游加固黃河大堤 D.引黃河水灌溉
(6)圖中陰影部分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工業基地.其中③是 工業基地,④是 工業基地;我國最大的商業中心上海在 工業基地中.
(7)E高原的農業生產以 (種植業或畜牧業)為主.國家為了發展這一地區的經濟,加強與少數民族的團結,建成并于2006年7月1日通車的鐵路是 ,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答案】
(1)喜馬拉雅山;塔里木盆地;黃土高原
(2)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線;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
(3)青藏;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4)黃河;黃土高原;地上河
(5)D
(6)③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
(7)畜牧業;青藏鐵路.
【解析】
試題分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第一級階梯包括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地形以高原為主;第二級階梯包括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第三級階梯主要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和江南丘陵,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解:讀圖分析可知:
(1)依據位置,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為:A喜馬拉雅山,B天山,C塔里木盆地,D黃土高原,E青藏高原.
(2)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明顯的差異.秦嶺﹣淮河主要是:四大區域中,南方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一月份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800mm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溫度帶中,暖溫帶與亞熱帶分界線;干濕地區中,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分界線;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分界線;水田與旱地的分界線;河流有冰期與無冰期的分界線;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的分界線;水稻、小麥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等.
(3)河流①為黃河、河流②為長江,均發源于青藏高原,向東注入太平洋;由此可推斷我國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4)河流①是黃河,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嚴重,河流泥沙大增,下游在華北平原上,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抬高,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極易形成水患災害.
(5)治理黃河水患災害的措施是上游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中游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下游加固黃河大堤.
(6)圖中陰影是我國的四大工業基地.其中③是遼中南工業基地,④是京津唐工業基地;我國最大的商業中心上海在滬寧杭工業基地中.
(7)E青藏高原因地勢高聳而被稱為“世界屋脊”,以高寒為自然環境特征的青藏高原地區,農業生產以畜牧業居主導地位.國家為了發展這一地區的經濟,加強與少數民族的團結,建成并于2006年7月1日通車的鐵路是青藏鐵路,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青藏鐵路的起止點城市是西寧和拉薩.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跨海大撟,大撟主航道位置采用隧道形式,確保不影響前往廣州和深圳港口船只的通行往來.據此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港珠澳大橋中部A處建設成海底隧道,主要是為了( )
A.加大橋面面積 B.觀賞海底景觀 C.便于輪船通行 D.節省建筑材料
【2】與澳門毗鄰的經濟特區是( )
A.珠海 B.深圳 C.廈門 D.廣州
【3】關丁香港和澳門的共同點是( )
A.香港和澳門都有比較發達的旅游業
B.香港和澳門產業都比較單一
C.香港和澳門都是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D.香港和澳門博彩業都很發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南方地區示意圖,回答下面下列各題
【1】下列關于南方地區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農作物以水稻、油菜、茶葉、甘蔗為主
B. 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四個省區
C. 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塞上江南”
D. 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交錯分布
【2】甲、乙兩陰影區域示意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與甲地相比,乙地發展工業的突出優勢是( )
A. 煤、鐵等礦產資源分布集中
B. 多港灣,海上運輸便利
C. 高等院校眾多,智力資源豐富,科技力量雄厚
D. 鄰近港澳及東南亞地區,有金融、技術、管理上的優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塊名稱A B
(2)中國主要位于 板塊.
(3)圖中①處是 、 等地質災害多發地帶.
(4)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是 國(填國家)科學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與2015年6月22日(夏至日)這一天進行來“立竿見影”的探究活動,讀圖,回答各題.
【1】從日出到正午,竹竿影子長度的變化規律是( )
A.逐漸變短 B.逐漸變長
C.先變短再變長 D.先變長再變短
【2】小明發現正午時刻旗桿的影子長度為0,則穿過當地的緯度是( )
A.赤道 B.北回歸線
C.北極圈 D.南回歸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