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有關河口到三門峽河段年均輸沙量的變化及原因,正確的是( 。
A.增加;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
B.增加;流經溫帶大陸性氣候區,荒漠廣布
C.減少;流經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增加
D.減少;中游匯入支流較少,輸沙量較少
【2】解決③河段流經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的措施是( )
A.陡坡墾殖B.植樹種草C.開墾荒地D.過度放牧
【3】三門峽到利津河段年平均徑流量減少的社會經濟原因是( 。
A.沿岸污染嚴重,可用水少
B.人口稠密,生產生活用水量大
C.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偏少
D.支流少,蒸發量大,水量減少明顯
【答案】
【1】A
【2】B
【3】B
【解析】
本題考查黃河的治理。
【1】據甲圖可知,從河口到三門峽,黃河實測沙量大幅度增加,這主要是由于黃河穿行于土質疏松、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在夏季暴雨的沖刷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有無定河、汾河、渭河等支流匯入,隨著流量的不斷增加,河水的含沙量也急劇上升。進入黃河的泥沙近90%來自于中游流域。故選:A。
【2】讀圖可知,③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沖刷下,水土流失嚴重。這里不少地區是國內聞名的貧困地區。治理黃土高原最好的辦法是植樹種草,恢復植被。B符合題意;陡坡墾殖、開墾荒地、過度放牧都會加劇當地水土流失,A、C、D排除;故選:B。
【3】讀圖可知,三門峽到利津河段位于華北平原,耕地占全國耕地的38%以上,且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生產生活需水量大,是三門峽到利津河段年平均徑流量減少的主要原因;B符合題意。C、D兩項屬于自然因素,不符合題干要求的社會經濟原因,排除;“沿岸污染嚴重,可用水少”不是徑流量減少的原因,A排除;故選:B。
“治黃”的關鍵在于“治沙”,根本措施是在上、中游,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減少泥沙下泄;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筑壩,加固黃河大堤。這樣,對確保黃河下游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材料和圖,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中央電視臺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以全新視角俯暾今天的中國。第一季囊括了地形地貌、氣候環境、自然生態各不相冋的六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別是黑龍江、上海、江西、海南、陜西、新疆。
材料二:如圖
(1)我國疆域遼闊,陸地領土面積約為 平方千米,隔海相望的國家A是 ,鄰國B是 。
(2)圖中①省的簡稱是 ,行政中心是 。
(3)②省區具有“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點,“三山兩盆”的分布自北向南依次是阿爾泰山脈、 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 山脈。阿爾泰山是 走向。
(4)第一季航拍的六個省區都未分布在地勢第 級階梯。航拍時,可看見長江的流向是 。
(5)在冬季,⑤地銀裝素裏,⑥地卻樹木蔥郁,請簡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