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我國已經先后對南極進行了36次科學考察現在正在建設第五個南極科考站。下圖為南極地區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南極地區( )
A.全部位于南極圖以南B.科學研究價值巨大
C.動物、植物資源豐富D.平原面積廣大
【2】五個科考站的共性是( )
A.有極晝極夜現象B.氣候酷寒干燥
C.均位于大陸邊緣D.可進行全年科考
【3】可在南極地區開展的科考項目有( )
①監測臭氧層變化,研究大氣污染現狀 ②監測海冰動態,計劃開發淡水資源
③監測海平面升降,研究全球氣候問題 ④監測海洋水質,研究海洋污染情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1】B
【2】B
【3】C
【解析】
【1】
由圖可知,南極地區大部在南極圈以南,也有少部分位于南極圈以北,故A錯誤。南極地區的科學研究價值大,故B正確。南極地區氣候惡劣,動植物的資源較少,故C錯誤。南極地區有“冰雪高原”稱號,平原較少,故D錯誤。故選B。
【2】
我國的五個科考站中,長城站沒有極晝極夜現象;五個考察站都是氣候酷寒干燥;有的位于大陸邊緣,有的位于大陸內部;只適合南極地區的暖季進行科考,故選B。
【3】
南極地區適合進行科考的方面有:①監測臭氧層變化,研究大氣污染現狀;③監測海平面升降,研究全球氣候問題和④監測海洋水質,研究海洋污染情況;②敘述的監測海冰動態,計劃開發淡水資源不是在科考范圍內,故選C。
本題考查南極地區有關知識。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下圖,讀“臺灣島地圖”,回答下列問題.
(1)臺灣島的地形類型以___________為主,地勢特征是_________.
(2)A為臺灣省行政中心___________.
(3)臺灣省河流長度普遍在200公里以下,超過100公里的河流只有6條,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4)按溫度帶劃分,臺灣島大部分位于__________帶.
(5)2016年2月6日,臺灣高雄市發生6.7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這次地震的形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甲、圖乙完成問題。
(1)讀圖甲描述絲綢之路經濟核心區A的氣候特征: 。
(2)青藏地區與其他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是: 、祁連山、橫斷山。其分為四大地理區域之一的主導因素是: 因素。
(3)請描述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B的海陸位置 。
(4)“油菜花開滿地黃,叢間蝶舞蜜蜂忙”此景觀最常見于 (山脈)、
淮河一線以南地區。此線以南主要的糧食作物是 。
(5)C為 山脈,此山脈以東的華北平原水資源短缺的社會經濟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日本圖”解答:
(1)觀圖,日本是一個群島國家, 首都東京位于日本最大的________島上。
(2)讀圖分析,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與________板塊交界地帶,多________和________現象。
(3)讀圖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________沿岸和________沿岸。
(4)分析日本工業布局的原因是________(兩個選項)
①城市和人口集中
②港口條件優越
③靠近中國和俄羅斯
④礦產資源豐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日本地圖(如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以下海洋或島嶼的名稱:
A島嶼________,B島嶼________,C海洋________,D海洋________ , E平原________.
(2)從海陸位置方面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________.列舉兩個與日本有相似海陸位置的國家:________、________ .
(3)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以下現象的主要形成原因:
現象一:日本的年降水總量比同緯度的中國地區多.
主要原因:________.
現象二:日本森林資源豐富.
主要原因:________.
現象三: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強.
主要原因:________
現象四:日本地震多發生.
主要原因: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年,我國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是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人口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其主要目的是( )
A.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
B.解決城市人口過多問題
C.控制人口增長過快問題
D.解決人口基數過大問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關于P(10°W、60°N)和M(70°W、50°N)兩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A. 都位于北半球和高緯度地區 B. 都位于西半球和中緯度地區
C. 都位于熱帶和西半球 D. 都位于北半球和北溫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