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圖中的數字代表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關于各區域傳統生產、生活習慣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區域的居民喜歡摔跤比賽
B.②區域的耕地以水田為主
C.③區域的居民以米飯為主
D.④區域的林業生產非常發達
(2)四大區域中農田多為旱地、以種植小麥和大豆為主、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的區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長江水系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山脈,注入海。
(2)圖中城市①是 , 它是上游與中游的分界點。
(3)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河段,水能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圖中字母A是我國著名的水利樞紐工程。
(4)長江干支流眾多,構成廣闊的水運網。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萬千米,占全國內河通航里程的三分之二,因而有“”之稱。
(5)長江是一條災害多發的河流,人們在上游主要采取 , 保持水土,來防御災害的發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黃河流域示意圖”和表“黃河四個水文站的數據資料”,完成以下問題。
水文觀測數據 | 蘭州 | 河口 | 桃花峪 | 利津 |
年平均流量(立方米/秒) | 981 | 786 | 1820 | 1514 |
年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 | 3.48 | 6.67 | 26.6 | 24.8 |
(1)有關河口到桃花峪河段年平均含沙量的變化及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
A.增加 流經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氣候干旱,荒漠廣布
B.增加 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
C.減少 流經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增加,植被覆蓋率高
D.減少 匯入支流少,輸沙量少
(2)桃花峪到利津河段年平均流量減少的社會經濟原因是( )
A.華北平原,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生產生活用水量大
B.地上河,缺少支流匯入,加上蒸發量大,水量減少明顯
C.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偏少
D.沿岸污染嚴重,可用水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于2018年3月11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_______修正案》。
A. 刑法 B. 民法總則 C. 環境保護稅法 D. 憲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某地等高線(米)地形圖”,回答問題。
(1)A點的海拔是______米,乙村的海拔在____米~______米之間。
(2)B處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B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__。
(3)如果需要野外宿營,最好選擇ABC中的______處搭建帳篷。
(4)甲、乙兩村落中,將來更有可能演變成為城市聚落的是_____,判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5)①②③三條河流中,不可能存在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被稱為“世上最艱險道路”。由于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漢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樣,茶葉中富含維生素,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以及單寧酸、茶成等成份,同時飲茶既可解膩順食、滿足生理之需,又可使人處于一種快怡舒暢的精神狀態。藏地民諺有“漢家飯果腹,藏家茶飽肚”之說。右圖為茶馬古道圖。
(1)茶馬古道穿越的山脈是_____________
(2)藏民以種植青稞、___________為主要農業活動;其膳食結構以把、酥油、牛羊肉為主,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能夠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__________茶的生活習慣。
(3)試分析“茶馬古道”被稱為“世上最艱險道路”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北緯28.2°,東經84.7°)發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此次地震位于圖II中的( )
A.①點
B.②點
C.③點
D.④點
(2)圖II中甲處組建了一抗震救災醫療小組,為快速趕到災區救援,其應快速前進的方向是( )
A.西北地區
B.東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東南方向
(3)尼泊爾發生此次地震的原因主要是( )
A.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B.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C.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D.位于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