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下圖《北方地區》,回答問題。
古人在一篇游覽長城時寫下的游記中寫道:“登高南望,俯視太行諸山,晴嵐可愛。北顧但寒沙衰草……”
(1)古人在游記中“北顧”的是_______高原,當時可能是________季節的景色。太行山脈是圖中甲________(填名稱)和乙________(填名稱)兩個地形區的分界。古人“俯視”的是太行山脈,請將該山脈名稱填在圖中相應位置。
(2)在乙和丙兩大地形區,目前已經形成了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將我國的糧食生產從過去的“南糧北運”變為“__________”。
下列有關該地區農業生產的正確敘述是( )(選擇填空)
A.乙、丙地形區發展農業都具有的有利條件是雨熱同期。
B.甲地形區分布肥沃的黑土,故而是我國糧食作物的主要產區。
C.乙地形區降水充沛,因此種植的糖料作物是甜菜。
D.丙地形區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春小麥、大豆等。
(3)分布在圖中丙地形區南部的重要工業基地為________工業基地。該基地發展的有利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成為我國最大的__________工業基地。
(4)乙地形區主要的氣候類型是_________氣候。該地區春季升溫快且降水少,易發生_______(自然災害);夏季多降雨,易發生_________(自然災害)。
(5)做圖中的甲地形區,該高原從自然條件上由于________疏松,夏季降水具有_________的特點,因此形成嚴重的_________現象(環境問題),形容該地區地貌特征最恰當的詞語是___________。
(6)讀右圖,針對做圖中甲地形區不同部位的水土流失情況,采取的措施不正確的是( )(選擇填空)
A.a高原面應該營造護田林網,減少水土流失
B.b是陡坡,應該大力退耕還草、還林,保持水土
C.c是緩坡,所以應該全部修建梯田進行耕種
D.d是陡坡,應該建擋土壩、護坡堤,保持水土
【答案】(1)內蒙古,冬(秋末),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略(2)北糧南運 A(3)遼中南,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等,重工業(4)溫帶季風,春旱(干旱),洪澇(5)土質,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溝壑縱橫、支離破碎)(6)C
【解析】(1)由題目可知,詩人“北顧”的是長城以北的內蒙古高原,看到的是寒沙衰草,是在冬季時看到的,太行山脈是甲表示的黃土高原和乙表示的華北平原分界線。
(2)在乙和丙兩大地形區,目前已經形成了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將我國的糧食生產從過去的“南糧北運”變為“北糧南運”;乙、丙地形區發展農業都具有的有利條件是雨熱同期;甲地形區是黃土高原,糧食種植面積小;乙地形區降水較少,甜菜主要在黑龍江省種植;丙地形區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春小麥、大豆、玉米等。
(3)分布在圖中丙地形區南部的重要工業基地是遼中南工業基地,這里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是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成為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4)乙地形區主要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季風氣候,該地區春季升溫快且降水少,易發生春旱災害,夏季多降雨,又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5)做圖中的甲地形區,該高原從自然條件上由于土質_疏松,夏季降水具有集中且多暴雨的特點,因此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形容該地區地貌特征最恰當的詞語“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6)關于對甲地形區的治理措施中,全部在緩坡修建梯田是不可取的,其他三種做法可取。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冬季,西沙群島天氣炎熱、樹木蔥郁,黑龍江沿岸卻冰天雪地、銀裝素裹.這是由于我國( )
A.南北緯度跨度大
B.東西經度跨度大
C.地形差異大
D.海陸差異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要在城鎮周圍A、B、C三地分別飼養乳牛或種植花卉、小麥,三處如何安排為好?(提示:距城鎮越近地價越高,農業生產的成本也越高;按單位面積產值計算,由高到低為乳牛業、花卉業、小麥)。
(1)________可以安排在C處。理由是:________。
(2)________可以安排在________處,因為這里靠近________,便于鮮花的外運,距城鎮也不遠。
(3)________種植在________處為好,這里土地遼闊,地價________,又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祖國河山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千差萬別。守住青山綠水,留住最美鄉愁,是美好生活的需要。玲玲進行了一次穿越之旅,感受我國顯著的地理差異。
(1)玲玲飛抵旅行首站A城市,每天同當地人一道喝奶茶,吃牛羊肉,由此可知當地主要發展的是_ 業;
(2)玲玲的第二站是乘火車從A城市到B地附近,她提前查閱資料得知該地區最大的環境問題是_ ;
(3)但當玲玲到達B地后,看到“高原綠了,農民富了”。你認為這一變化是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治理措施的結果_ ;(多選)
a.因地制宜,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
b.加強土地保護,防止過度開發利用
c.盡量將這些地方開發成耕地,增加糧食產量
d.將山坡綠化與發展農業經濟相結合,進行生態治理;
(4)玲玲一路向東,最后到達北京,發現距離太平洋越近,年降水量_ ;
(5)對B地以北的河套平原農業發展的討論中,玲玲的朋友可可與樂樂觀點不同,根據因地制宜原則,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