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圖為我國西部部分省區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中鄰國A是________________。
(2)B、C省級行政區主要的少數民族是________________族,其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使農作物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地區。下列與該民族生活習俗有關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開齋節 B.竹竿舞 C.蒙古包 D.酥油茶
(3)B省區的簡稱是________________。著名的“三江源”位于該省,其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黃河、瀾滄江的源頭。
(4)圖中D省的西部,山地眾多,易發生的地質災害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蒙古 藏 河谷 D 青 長江(金沙江) 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
【解析】
本題綜合考察了我國的行政區劃、鄰國、以及青藏地區。
(1)從圖中可以看出鄰國A位于我國北部,為蒙古。
(2)B為青海省、C為西藏自治區,其主要的少數民族為藏族,由于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氣溫低,氣候高寒,農作物主要分布在氣候較為溫暖的河谷地區。河谷地區地勢低洼,且熱量不易散失,較為溫暖。與藏族生活習俗有關的是酥油茶,故答案選擇D。開齋節是回族的傳統節日,故A錯。竹竿舞是黎族等民族的舞蹈,故B錯。蒙古包是蒙古族的特色民居,故C錯。
(3)B省區為青海省,故簡稱為青。三江源指的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
(4)D省即四川省,該省西部為橫斷山區,山區多,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讀下圖俄羅斯交通及城市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有關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說法正確的是( )
A.河流眾多,河運發達B.海岸線長,海運發達
C.亞洲部分鐵路網稠密D.摩爾曼斯克是不凍港
【2】有關俄羅斯東北部因紐特人傳統生活習俗,說法錯誤的是( )
A.主食米飯B.狗拉雪橇
C.捕魚為生D.居住冰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列氣候資料圖,完成下面小題
【1】比較北京、漠河、重慶三個城市氣候資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冬季氣溫都低于0℃ B. 重慶的年降水量最少
C. 漠河的氣溫季節變化大 D. 北京冬季降水最豐富
【2】重慶的典型氣候類型是
A. 地中海氣候 B. 亞熱帶季風氣候
C. 溫帶大陸性氣候 D. 溫帶海洋性氣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下列資料,結合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2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此次北京論壇備受矚目,提出了推動國際和地區合作的“中國方案”。
(1)“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期間,地球大致位于公轉軌道上的______(填兩個字母)之間;
(2)此期間綦江的晝夜長短情況是 ___________;
(3)圖中ABCD四個位置中,太陽直射南緯23.5°的是_______(填字母);
(4)當太陽直射點如A所示位置時,此時發生極夜現象的是________(南極或北極)附近;
(5)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共同點是方向均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西北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面積________的省區,行政中心G(城市)___________。
(2)寫出新疆地形“三山夾兩盆”,A_____________山、B___________盆地、C_________________山、D_________________盆地、E___________________山。
(3)新疆境內有我國最長的內流河F________________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京津冀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北京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等眾多國家機關所在地,說明北京是全國的 中心。
(2)北京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優勢是 。
A.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多 B.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C.資源豐富 D.臨海,交通便利
(3)連接兩地區的鐵路干線名稱是 。
(4)兩地區的重要工業基地發展的共同優勢條件是 。
①兩地都具有沿海、沿鐵路的便利交通 ②兩地的煤炭資源都十分豐富③兩地的鋼鐵工業都靠近原料產地④兩地城市、人口密集,消費市場大⑤兩地均位于我國農業發達地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5)為實現區域均衡發展,上海支援云南經濟發展可提供的是 和 等方面的幫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