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圖”,填出圖中各字母或數字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稱:
(1)①代表的大洲是;②代表的大洲是;⑤代表的大洲是;⑥代表的大洲是;⑦代表的大洲是;
(2)A代表的大洋是;B代表的大洋是;C代表的大洋是。
(3)①④兩個大洲的分界線是;④⑤兩個大洲的分界線是。
①大洲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高原;⑤大洲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平原。
【答案】
(1)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2)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3)白令海峽;巴拿馬運河;青藏;亞馬孫
【解析】讀圖分析可知:(1)全球有七大洲。依據位置及輪廓,圖中①代表的大洲是亞洲;②代表的大洲是非洲;③代表的是大洲是歐洲;④代表的是大洲是北美洲;⑤代表的大洲是南美洲;⑥代表的大洲是大洋洲;⑦代表的大洲是南極洲。(2)地球上廣闊的海洋連為一體,習慣上人們把大洋分為四大部分。依據位置,A代表的大洋是太平洋;B代表的大洋是大西洋;C代表的大洋是印度洋;D代表的大洋是北冰洋。(3)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該海峽溝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該運河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位于亞洲;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位于南美洲。
所以答案是:(1)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2)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3)白令海峽;巴拿馬運河;青藏;亞馬孫。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東方之珠”的經濟特色是
A. 以旅游博彩業為支柱產業
B. 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
C. 以第一產業為主,農業發達
D. “前店后廠”經濟合作模式中的“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徐州市某學校的地理興趣小組分別在一年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當天正午時刻測量學校旗桿影子長度,并運用地圖的有關知識繪制了下列各圖。讀圖,判斷下面小題。
(1)從左圖中可知,旗桿位于教學樓的正東方向。
(2)在中圖中測得旗桿至教學樓的長度為3厘米,那么旗桿至教學樓的實地距離是3000米。
(3)徐州市中小學將于7月1日放暑假,這一天學校旗桿的影子長度最接近圖16中的甲。
(4)放假當天,地球運行在右圖中的②位置。
(5)放假當天,徐州的晝夜長短狀況是晝長夜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國土遼闊,區城差異大。讀東北三省和青藏地區圖(下圖)。判斷下面小題。
(1)“山環水繞”概括了東北三省的山河大勢;“高、寒”是青藏地區顯著的自然環境特征。
(2)東北三省氣候冷濕,遼東半島長冬無夏;青藏地區光照強,氣溫日較差大。
(3)與東北三省相比,青藏地區鐵路線稀疏,氣候是造成這種差異的最重要因素。
(4)東北三省擁有豐富煤、石油等能源;青藏地區太陽能、水能等能源非常充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Bill, can I get you anything to drink?
—________________
A.You are welcome.
B.It's my pleasure.
C.I won't mind a cup of coffee.
D.It doesn't matte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右圖是31°N是我國地形剖面圖,請參照左圖,完成下列問題。
(1)①代表的地形區是________,當地主要少數民族是_______。
(2)①地與②地相比,夏季氣溫較低的是_____,主要影響因素是______;②地與③地相比,冬季氣溫較低的是_______。
(3)②地屬于我國溫度帶中的__帶,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是__;④地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是_____。
(4)A地附近水能資源豐富,請根據其地理位置說明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長江沿江地帶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代表武漢的代碼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不屬于長江沿江地帶的主要能源的是( )
A.煤
B.石油
C.天然氣
D.水能
(3)城市①和④的鋼鐵工業都很發達,它們發展鋼鐵工業的共同有利條件是( )
A.靠近原料產地
B.靠近消費市場
C.科技力量雄厚
D.進出口便利
(4)下列有關長江沿江地帶的開發利用,正確的是( )
A.為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宜在下游大力發展水電事業
B.利用三峽等自然風光發展旅游業
C.在上游地區利用廣闊的河湖水面發展淡水養殖業
D.利用濕熱的氣候.大力發展甘蔗、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