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關于圖中甲、乙兩地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3月21日春分時,甲地的白晝比乙地長
B. 甲地位于乙地的正南方向
C. 甲、乙兩地都位于西半球
D. 甲、乙兩地都位于溫帶地區,但兩地季節相反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發展,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朱镕基總理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以對人民、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
材料二:漫畫“斷指”。
相關鏈接 由材料可以聯想到的知識點有:①環境保護意義重大;②可持續發展的含義;③保護環境為子孫留下碧水藍天;④其他。
(1)簡述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2)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可持續發展。
(3)公眾參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續發展的行動?
(4)你對材料二中“斷其三指,尋求其他兩指茁壯成長”的發展方式贊成嗎?談談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東半球海陸分布及經緯網示意圖”和“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左圖中B點的經緯度是________,B點位于A點的________方向。
(2)左圖中A;B;C三點既沒有太陽直射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是________點。
(3)在右圖中的地軸上用箭頭標出地球自轉方向。
(4)當太陽直射在左圖中B點所在的緯線上時,地球公轉到右圖中的________處附近。
(5)根據學過的地球運動知識并結合你的觀察可知,春分到夏至期間,我們這里的白晝在逐漸變________(長或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在太行山中發現許多海螺、海蚌殼等生物化石。這一記載說明( )
A.太行山今后將從陸地轉變為海洋
B.太行山是從古老的大海里抬升起來的
C.海洋中的海螺、海蚌是從陸地上來的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陸地上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地球公轉示意圖,回答問題:
(1)觀察地球公轉示意圖得知,一年中,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________之間來回移動。
(2)地球公轉至乙位置時為北半球的________(節氣),此時,我們居住的小區房間內能夠被太陽光照射到的面積為一年中的________(最大、最小)值,北京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________(最大、最小)值。
(3)在低緯度、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中,四季更替最明顯的是________地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結合下面漫畫完成下列問題。
(1)該漫畫說明了什么問題?
(2)請為該漫畫起一個名字。
(3)請為圖中人物與恐龍再設計一段對話: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恐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恐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