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牧區名稱: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
(2)在①地區耕地多為_________,在② 地區耕地多為________。我國糧食作物生產的地區分布呈現“_______________”的格局。
(3)我國南方與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是_____(山脈)----____(河流)一線。
【答案】新疆牧區 內蒙古牧區 西藏牧區 青海牧區 旱地 水田 南稻北麥 秦嶺 淮河
【解析】
我國的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和西藏牧區,我國四大牧區各自都有自己的優良畜種:內蒙古的三河牛、三河馬,新疆的細毛羊、青海和西藏地區的牦牛,另外寧夏的灘羊也是我國著名的畜種之一。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是地理分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地理分界線。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1)我國西部地區氣候干旱,土地利用類型主要為草地,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分布著我國的四大牧區。據圖可知,A新疆牧區,B內蒙古牧區,C西藏牧區,D青海牧區。
(2)據圖可知,圖中①為北方以旱地為主,②為南方以水田為主,小麥是我國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是我國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糧食作物呈現“南稻北麥”的格局。
(3)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地理分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地理分界線。與1月份0℃等溫線大致吻合,與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大致一致。在此線的北面和南面,自然條件、地理風貌、農業生產或是人民生活習俗,均有明顯不同。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南極大陸的敘述,錯誤的是
A. 冰層厚,素有“冰雪高原”之稱
B. 南極洲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環境問題的大洲
C. 降水稀少,被稱為“白色荒漠”
D. 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環渤海地區礦產、交通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山脈A是_______,礦產地B是_______,內海C是_______。
(2)2010年我國將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四大密集區,其中位于本區的是以_______科技園區為中心的環渤海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
(3)山脈A以東地區春旱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為了今后避免或減少旱災造成的影響,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至少一條)
該地形區沒有形成商品糧基地的社會經濟因素是__________。
(4)請分析限制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自然因素_______。
(5)請根據圖中信息說出遼中南工業基地發展的優勢條件有哪些?(至少兩條)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黃河水系略圖,完成下列問題。
(1)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__________山脈,注入________海。
(2)上、中游分界點A________, 中、下游分界點B__________。
(3)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區:C_____________。
(4)主要支流①___________。
(5) 黃河上重點大型水利樞紐工程②是_________水利樞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青藏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陰影部分為我國“三江自然保護區”,它主要分布在_____(省區).
(2)圖中四條河流名稱A是_____ B是_____ C是_____ D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西北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①是_____(山脈),大致是我國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2)圖中②是_____(山脈),是我國地勢第_____級和第_____級階梯的分界線.
(3)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是_____,農業以_____業為主.本區生態環境脆弱,過度放牧等人類不合理活動,容易導致的環境問題是_____.
(4)圖中由東向西,降水量逐漸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東南亞是著名的旅游勝地,這里的旅游特色是( )
A. 充滿熱帶氣息的自然風光和多元民族文化
B. 登山和滑雪的理想場所
C. 泡溫泉和賞櫻花
D. 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騎馬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