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我國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有許多地理界線。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1】界線a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劃分界線,關于此線敘述錯誤的是:
A. 此線以東是非季風區,以西是季風區
B. 此線大致和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一致
C. 此線大致通過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D. 此線以東的河流多屬于外流河,以西的河流多屬于內流河
【2】界線b是我國人口地理界線,關于我國人口下列說法不可信的是:
A.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B. 界線b大致從黑龍江省的漠河到云南省的騰沖一線
C. 我國現階段的人口政策是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
D. 我國人口的分布以界線b為界,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
【答案】
【1】A
【2】B
【解析】我國受海陸位置的影響,大部分地區屬于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季風區降水豐富,農業發達,人口稠密,而西部地區氣候干旱,人口稀少。
【1】關于a線的敘述,該線以東是季風區,以西是非季風區;此線大致和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一致;此線大致通過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此線以東的河流多屬于外流河,以西的河流多屬于內流河,故選A。
【2】界線b是我國人口地理界線,關于我國人口的分布,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界線b大致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騰沖一線;我國現階段的人口政策是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我國人口的分布以界線b為界,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故選B。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區域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臺灣有西湖、阿里山等風景名勝
B.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匱乏
C.腰鼓、信天游、秦腔等是黃土高原地區的傳統文化
D.貴州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近年來,我國多地頻現霧霾天氣,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危害,人們要求改善環境的呼聲日益高漲。下列能減少或杜絕出現霧霾天氣的行為是( )
①農民燃燒秸稈肥田 ②大力推廣家庭小汽車的使用 ③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 ④倡導步行或乘坐公交車出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積極老齡化是全往會以積的態度對待老齡化,科學地道時地設計良好地發展養老產業,老年人自養自律并有意愿有平臺發揮余熱。積極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實現健康中國戰略有重要意義,讀圍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比例變化示老圍”完成下面小題
【1】近年來我國勞動力供給的變化是( )
A.老年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下降B.青中年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上升
C.勞動年齡人口勞動參與率下降D.勞動年齡人口工作經驗更豐富,勞動生產效率會更高
【2】積極老齡化可以( )
①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
②減輕政府和社會的財政負擔
③有利于形成“第二次人口紅利”
④使老年人既是勞動市場的消費方,又是勞動市場的供給方
A.①③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秦安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在暑假期間開展了一次家鄉地理考察,并繪制了等高線地形圖(如圖),據圖完成下面小題.
【1】從圖中可以看出,圖示區城( )
A. 地勢大致北高南低
B. 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
C. 甲、乙兩村均位于山谷
D. 甲、丙、丁三村海拔大致相同
【2】地理興趣小組選擇了①②③④四個觀測點,觀測記錄錯誤的是( )
A. 在①處看到了成片的稻田
B. 在②處看到了向東北流的河水
C. 在③處看到了大片板栗園
D. 在④處看到了陡崖峭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小明參加班級組織的春游活動回家后,在日記中寫道:“我站在山頂發現:甲處有一條小河,在地圖上沒有畫出來;乙處的山坡適合開墾梯田,農民伯伯可以在那里種植水稻.
請根據圖判斷出小明日記中的正誤,并說明理由.
正確: ,判斷理由 .
錯誤: ,判斷理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中國工業分布圖,回答。
(1)從圖上可以看出,我國工業分布呈現出沿________、沿 ________、沿________分布的特點。
(2)我國的沿海工業地帶集中了我國幾個最發達的工業基地,其中最著名的是以為沈陽、大連中心的 ________工業基地;以為天津,唐山中心的________工業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________工業基地;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中心的________工業基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