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析
山西“形容枯槁”這是一組令人警覺的數字。山西人均占水量只有438立方米,相當于全國人均水平的17%。全省目前城市日缺水量約60萬噸,247萬人存在飲水困難,50萬農村人口吃水困難。在全國污染嚴重的30個城市中,山西占了13個。眼下,全省仍有338.7萬人飲用高氟、高砷水,40余萬畝水地淪為風沙源,山西的水資源仍在銳減。國家水利部門對山西水資源量的分析表明:從20世紀中葉至末葉,山西水資源減少超過了1/3。
據專家分析,到2010年,山西中等干旱年的缺水量將達50億立方米,將是目前缺水量的2.5倍。全省水資源開發比例已高達68%,遠遠超出20%~40%的國際公認用水標準。
缺水成為山西經濟的致命傷。在山西省山陰縣下喇叭鄉有個“織女泉”村,鄉長劉占東指著窯洞下接雨水用的渾濁的水泥坑,苦笑道:“織女泉,那是俺們的一個夢。”記者在村里走了一遭,發現全村256戶人家多半有這樣的“泉坑”。村民孫世清的兒子小孫推著馱著兩桶水的自行車,無可奈何地說:“俺每天都得去1公里外的地方挑水。”村民們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弄水,為爭水吵架斗毆的事時常發生。
(1)文中反映了什么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請你為“形容枯槁”的山西想想辦法。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2013年秋新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課后訓練(基礎鞏固 能力提升)第四章課后訓練三節工業(含答案點撥) 題型:069
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地帶之后,我國又一工業密集區——環渤海經濟圈已初步形成,它將帶動北方地區經濟迅速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可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全省以及內蒙古的部分地區。以京、津為中心帶動的兩側扇形區域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業群、港口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材料二:環渤海地區土地、人口、國民生產總值、水資源約占全國比例表。
材料三:環渤海地區礦產、交通示意圖。
(1)山脈A是________,礦產地B是________。
(2)水資源缺乏是限制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請結合材料二分析該地區水資源缺乏的原因。
(3)你認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有哪些?(至少三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2009年山東省德州市中考地理試題 題型:069
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地帶之后,我國又一工業密集區——環渤海經濟圈已初步形成,它將帶動北方地區經濟迅速發展。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可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全省以及內蒙古的部分地區。以京、津為中心帶動的兩側扇形區域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業群、港口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材料二:環渤海地區土地、人口、國民生產總值、水資源約占全國比例表。
材料三:環渤海地區礦產、交通示意圖。
(1)山脈A是________,礦產地B是________。
(2)水資源缺乏是限制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請結合材料二分析該地區水資源缺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3)你認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有哪些?(至少三條)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2008年山東省泰安市初中畢業升學統一考試、地理試卷 題型:069
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的“西部地區”主要指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廣西、西藏等12個省、市、自治區。面積占全國的71.4%。這里水能蘊藏總量占全國的82.5%,煤炭儲量占全國的35%,石油占12%,天然氣占53%,一些稀有的金屬儲量名列全國前茅。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
材料二:“中部地區”主要包括山西-煤炭大省;河南-人口、糧食大省;湖北-水電大省;湖南、江西-有色金屬大省;安徽-淡水漁業大省等6省區。
(1)在下圖中,將我國“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界限描畫出來。
(2)西氣東輸的起點是________。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中著名水利樞紐A是________。試分析中部地區“中部崛起”的優勢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東部地區可以為“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提供哪些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山東省中考真題 題型:材料分析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