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20世紀60年代以前,臺灣經濟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為主,從70年代開始,為了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引進高級科技人才,促進工業的發展,臺灣當局參照美國毠利福尼亞州科學工業區(又稱硅谷)的經驗,在自然環境優越、物產豐富、交通便利,而且大學和科研機構集中的新竹縣創建了科學工業園區.1976年5月,園區開始動工興建,到1990年已初具規模.現在園區內已有高科技工廠200家左右,主要產業有電腦、集成電路和通訊工業被稱為當今最重要的產業,1990年的產值已占園區總產值的95.6%.此外,逐步引進的還有自動化產業、環境科技產業和能源科技產業等.新竹科學工業園的成功建成,標志著臺灣邁向高科技時代的開始.
(1)通過閱讀材料,可以了解到臺灣經濟從______模式向______模式的轉變.
(2)臺灣經濟模式為什么會發生轉變?
(3)分析臺灣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有利因素.
解:(1)臺灣在不同的年代階段因經濟環境變動有不同的經濟戰略,20世紀60年代以前,臺灣經濟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為了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引進高級科技人才,促進工業的發展,臺灣當局參照美國毠利福尼亞州科學工業區(又稱硅谷)的經驗,在自然環境優越、物產豐富、交通便利,而且大學和科研機構集中的新竹縣創建了科學工業園區,招攬人才,形成技術密集型產業模式.
(2)由于臺灣市場狹小,當時進口替代工業的產品市場已趨飽和,若繼續發展將導致經濟后勁乏力.臺灣抓住當時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并陸續修正或制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與措施,如進行外匯貿易的改革、實施“獎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儲蓄、對外銷廠商實行稅收和融資的優惠、設立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倉庫等.這個時期外資對臺灣工業化和出口擴張起了重要作用,民間企業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產業,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力.
(3)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有利因素有:①有大量受過教育和培訓的勞工;②海島多優良港灣;③大力建設出口加工區;④吸收外國資本,流向經濟高增長的地區.
故答案為:(1)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
(2)由于臺灣市場狹小,當時進口替代工業的產品市場已趨飽和,若繼續發展將導致經濟后勁乏力.
(3)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有利因素有:①有大量受過教育和培訓的勞工;②海島多優良港灣;③大力建設出口加工區;④吸收外國資本,流向經濟高增長的地區.
分析:20世紀60年代以前,臺灣經濟以出口農產品和農產品加工品為主,從60年代開始,臺灣利用自身的一些優勢條件,如:大量受培訓的勞工、海島多良港、吸收外國資本、大力建設出口加工區等,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工業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穩步上升,使得臺灣經濟得到飛速發展.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臺灣經濟的轉變問題,了解臺灣的經濟結構是解題的關鍵,學生應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