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E地與D地的相對高度為米;量得C、D之間的實地距離約是3千米,則C、D之間的圖上距離是厘米。
(2)A、B、C、D、E、F等六地中,最能體現“深山藏古寺”意境的地方是地;屬于陡崖的是地。
(3)圖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4)從E點爬到山頂A和從C點爬到山頂A,比較省力的是從點爬到山頂A,這是因為該段。
(5)某徒步旅行者在山區迷路了,當他發現一條小溪時,果斷沿著小溪向下游前進,擺脫了困境。請解釋這種做法的合理性。
【答案】
(1)300;3
(2)F;B
(3)自西北向東南流
(4)C;等高線比較稀疏,坡度較緩
(5)因為小溪都匯入河流,由山地流向平原;并且河流沿岸地區往往有人類居住。
【解析】⑴由圖可知,圖中E地的海拔是400米,D地的海拔是100米,兩地的相對高度為300米,根據圖中比例尺,量得C、D之間的實地距離約是3千米,則C、D之間的圖上距離是3厘米。
⑵A、B、C、D、E、F等六地中,最能體現“深山藏古寺”意境的地方是F,這里處于山谷地帶;屬于陡崖的是B地。
⑶由圖中指向標可知,圖中小溪的流向大致自西北向東南流。
⑷從E點爬到山頂A和從C點爬到山頂A,比較省力的是從C點爬到山頂,因為該段等高線比較稀疏,坡度較緩。
⑸某徒步旅行者在山區迷路了,當他發現一條小溪時,果斷沿著小溪向下游前進,因為小溪都匯入河流,由山地流向平原;并且河流沿岸地區往往有人類居住。
所以答案是:(1)300、3;(2)F、B;(3)自西北向東南流;(4)C、等高線比較稀疏,坡度較緩;(5)因為小溪都匯入河流,由山地流向平原;并且河流沿岸地區往往有人類居住。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東南亞與中國山水相連,隔海相望,自古就是中國從海洋通向世界的重要通道。結合下圖完成以下小題。
(1)寫出圖中數碼代表的地理名稱:河流:①;海峽:②。
(2)根據圖示信息,分析中南半島山河分布的特征:、。
(3)雅加達是國的首都;
(4)比較曼谷和雅加達氣候特征的異同點。
(5)東南亞成為中國居民出國旅游熱點地區,從地理位置和旅游資源兩方面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中國地形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
(1)寫出數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①_______________(山脈)、⑥_______________(山脈)。
(2)寫出山脈⑥兩側的地形區名稱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3)寫出山脈⑤東西兩側的地形區名稱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圖中地理事物中有“世界屋脊”之稱的是_______________高原,“地面平坦” “牛羊成群”的是_______________高原,地表崎嶇不平的⑧是_______________高原,“紫色盆地”之稱的⑦是_______________盆地。
(5)2008年5月8日奧運火炬首次登上世界最高峰_______________。(填代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是煙臺開發區的一名初中生,他發現近幾年本校的學生越來越多,他找到了一幅2004年煙臺市人口分布簡圖,據此回答下面小題.
【1】小明查看了該圖,他發現2004年開發區的人口密度低于( )
A. 棲霞市 B. 牟平區 C. 蓬萊市 D. 龍口市
【2】小明對近幾年開發區學生數量增多的原因及帶來的影響進行推測,下列結論可信的是
①這是計劃生育的結果 ②這是人口流動的結果 ③將會加速開發區人口老齡化的進程 ④將會使開發區的人口密度增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讀圖回答下列各小題
【1】A地區常發生春旱的主要原因是
A.氣溫回升快,蒸發量大,夏季風還未到達
B.氣溫低,蒸發量小,降水量也少
C.夏季風勢力弱,降水少
D.受干燥的冬季風影響,降水少
【2】關于圖中兩種氣象災害的敘述,正確的是
A.箭頭①代表寒潮路徑,主要來自蒙古和西伯利亞地區
B.箭頭②代表臺風路徑,發生的時間主要在春季
C.寒潮對農業生產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D.臺風會帶來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圖”,回答問題:
(1)圖A中7月的平均氣溫約是 ℃,降水量約是 毫米。
(2)如果A、B兩圖分別代表上海和北京,則A是 , 判斷的依據是。
(3)讀圖可知,上海的氣候特點是:夏季 ,冬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