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特大型橋梁隧道結合工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是港粵澳大灣區的重要紐帶。
結合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1】關于港珠澳大橋重要作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有助于吸引香港投資者到珠江三角洲西岸投資
B.利于內地與港澳地區的優勢互補
C.緩解香港人少地多的問題
D.促進港、珠、澳三地旅游業的發展
【2】港粵澳大灣區發展經濟的制約條件是
A.交通不便B.礦產資源匱乏
C.勞動力不足D.降水少,需水量大
【3】為了便于大型海輪出入珠江口,港珠澳大橋在A處最適合修建的工程是
A.海底隧道工程B.填海工程C.橋梁工程D.鐵路工程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之一,讀“秦嶺淮河”位置示意圖,根據所學地理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1】該線與我國( )年等降水量線最接近。
A.200mmB.400mmC.800mmD.1600mm
【2】該線與我國1月份( )等溫線最接近。
A.-8℃B.0℃C.8℃D.16℃
【3】下列溫度帶中,位于該線以南的是( )
A.寒溫帶B.暖溫帶C.中溫帶D.亞熱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 “黃河水系圖”,完成下列問題。
(1)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______山,呈巨大的“幾”字形, 受______因素影響曲折東流入______ 海。
(2)黃河中游流經土質疏松的A_______ (填地形區)。一遇暴雨大量泥沙沿著支流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上_______最大的河流。
(3)黃河進入下游B______平原地區后,形成“地上河”。
(4)治理黃河的關鍵是_______,根本措施在于 _________。
(5)黃河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 ________。
(6)黃河被人們稱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黃河流域圖”,回答下列問題。
(1)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 _______山脈北麓,流經九個省區,在山東省境內注入 海,是我國第二長河,黃河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 ____________。
(2)在圖中填注黃河主要支流汾河的名稱。
(3)上游的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由于引 水灌溉,形成了富庶的農業區,被稱為“______”。黃河的中、下游分界點在河南鄭州附近的 ____;下游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形成“ _____”。
(4)黃河以泥沙多而聞名,因此治理黃河的關鍵是 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四大區域分布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序號與四大地理區域對應正確的是
A.①—北方地區
B.②—西南地區
C.③—南方地區
D.④—華北地區
【2】確定界線a的主導因素是
A.熱量B.地勢
C.季風D.降水
【3】關于圖中界線c的說法,正確的是
A.與400 mm年等降水量線一致B.我國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的分界線
C.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D.我國干旱地區與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我國南極考察的說法錯誤的是( )
A.長城站和中山站都有極晝極夜現象
B.南極地區被稱為地球上的風庫
C.我國已正式加入《南極條約》
D.對極地地區的考察,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和利用極地的資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長江水系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__________山脈,①是上游與中游的分界點__________,②是中游與下游的分界點__________。
(2)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水電站的名稱: E__________,F______。
(3)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長江支流的名稱:D___________,G___________。
(4)為防御洪澇災害的發生,長江流域正在建設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分析表中數據,完成下面小題。
【1】兩種位次差距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國的自然資源十分貧乏B.我國的人口眾多
C.我國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D.我國人口的總量與自然資源的總量十分吻合
【2】為了縮小這種位次差異,我們應采取的積極措施是( )
A.大量進口這些資源的數量,以提高人均量
B.加大這些資源開采的力度,大幅度提高資源開采的總量
C.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D.順其自然,過一段時間,這種差距會自然縮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