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圖,根據圖中信息回答問題。
(1)圖A中①所示耕地類型是 ,③所示土地利用類型是 。
(2)土地利用類型④適合發展的農業部門 。
(3)圖B反映了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 。
(4)根據圖C判斷,你們學校所屬的溫度帶是 ,作物熟制是
A.一年一熟 B.一年兩熟到三熟 C.一年三熟
(5)你們學校所在地的氣候類型是 ,氣候特征是 。
【答案】(1)水田;林地;
(2)畜牧業;
(3)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4)亞熱帶;C;
(5)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濕潤。
【解析】
我國的糧食作物,北方主要以小麥為主,南方主要以水稻為主,所以又有“南稻北麥”之稱.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東主要為種植業、林業、漁業分布區,以西主要為牧業的分布區,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濕潤、半濕潤的平原和盆地.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各類土地資源在土地資源總量中的比例是不同的,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面積較大,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備土地資源不足。
(1)圖A中①所示耕地類型是水田,③所示土地利用類型是林地;
(2)土地利用類型④適合發展的農業部門是畜牧業;
(3)圖B反映了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4)根據圖C判斷,廣東所屬的溫度帶是亞熱帶,該溫度帶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作物熟制是一年兩熟到三熟;
(5)廣東省的氣候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濕潤。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地形雨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迎風坡是_______________坡,此坡降水較_______________(多、少),產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圖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因素對降水的影響。
(3)山越高,降水越多,對嗎?請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中國地理區域示意圖,回答下列各題。
(1)確定地區B與其他三個地區界線的主導因素是 ;地區C與D的分界線是 。
(2)從農業生產類型來看,地區C與D主要從事 生產,C地區的糧食作物主要為 ,D地區的糧食作物主要是 ;而地區A與B主要從事 生產。
(3)制約A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 ,制約B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
(4)圖中流經了三大區域的河流是 ,該河流經②處的 高原,主要的生態問題是 ,治理該問題的主要生物措施是
(5)①③兩地中,植被的垂直地帶變化最復雜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題文)讀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圖,回答問題:
(1)A區域最主要的自然環境特征是 .
(2)B區域和C區域的分界線c是 .
(3)B區域的耕地類型以 為主,在C區域中,長城以南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 .
(4)喝青稞酒、酥油茶,吃糌粑、牦牛肉,跳鍋莊舞,獻哈達,這些民風民俗主要分布在圖上ABCD中的哪一個區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_______。這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A.《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B.《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C.《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D.《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我市某日的天氣預報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該日天氣狀況為:由 天氣轉為 天氣。
(2)風向為風,風力達級左右。
(3)該日的最低氣溫是 ℃。
(4)空氣質量級別為 ,空氣質量狀況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等高線圖,回答下面問題。
【1】圖示地區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是米。
【2】甲乙兩條登山路線,坡度更緩的是。
【3】A點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稱是(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4】根據李莊、吳莊所處位置,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脅的是。泥石流發生時,①②兩種逃生方向正確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9年8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___________法》全文公布,該法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法將執行“最嚴格”的管理制度,并對違法者施行嚴厲處罰。
A.疫苗管理B.藥品管理C.食品安全D.電子商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