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不包括的省級行政區域是( )
A.滇、黔
B.蜀、渝
C.秦、晉
D.新、閩
(2)圖中秦嶺﹣淮河一線與下列界限大致一致的是( )
①一月0℃等溫線
②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分界線
④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⑤800mm年等降水量線
⑥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⑤
(3)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正確的有( )
①因地制宜,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
②加強土地保護,防止過度開發利用
③盡量將這些地方開發成耕地,增加糧食產量
④將山坡綠化與發展農業經濟相結合,進行生態治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1)D
(2)C
(3)B
【解析】(1)讀圖分析可知,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包括的省級行政區域有:云南省(云或滇)、四川省(川或蜀)、湖北省(鄂)、重慶市(渝)、貴州省(貴或黔)、甘肅省(甘或隴)、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陜西省(陜或秦)、山西省(晉)、河北省(冀);新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簡稱,閩是福建省的簡稱;依據題意,故選:D。(2)①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月0℃等溫線,故①正確;②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和岡底斯山一線,故②錯誤;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故③錯誤;④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故④正確;⑤800mm年等降水量線是秦嶺、淮河一線,故⑤正確;⑥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故⑥正確。故選:C。(3)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因地制宜,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加強土地保護,防止過度開發利用,將山坡綠化與發展農業經濟相結合,進行生態治理等,為增加糧食產量大量開發成耕地會更加重水土流失,故B正確。故選:B。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印度季風圖完成下列各題.
(1)將陸地.海洋.東北.西南分別填入下面橫線上。
印度一月,風從___________吹向__________,叫__________季風。
印度七月,風從_________吹向_________,叫__________季風。
(2)__________季風給印度帶來了大量降水,但有的年份來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風力太弱,容易造成_________災;有的年份來得早,或退得晚,或是風力太強,容易造成_________災,影響印度的農業生產。
(3)印度的氣候類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4)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是_______和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語句中,主要反映地形對氣候影響的是
A.清明時節雨紛紛
B.昨夜寒潮來臨,氣溫驟降
C.臺風“海燕”影響北部灣沿岸城市
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王芳同學在學習了“世界的氣候”一章內容后,對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得出以下結論。其結論不正確的是( )
A.都受緯度、海陸和地形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B.氣溫和降水都隨緯度增高而增高
C.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主要表現在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
D.雖然世界氣候分布復雜,但是有規律可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回答下列各小題
【1】關于亞洲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全部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B. 北臨北冰洋,南臨大西洋
C. 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和南溫帶 D. 東臨太平洋,西與歐洲相連
【2】亞洲西南與圖中B大洲為鄰,B大洲為( )
A. 南美洲 B. 北美洲 C. 非洲 D. 歐洲
【3】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季風氣候顯著,主要受什么因素影響( )
A. 海陸熱力差異 B. 地勢高低起伏 C. 緯度位置 D. 地球自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電視紀錄片《第三極》首次聚焦青藏高原,與南北兩極比較,它是唯一有著人類豐富存活動的極地地帶。讀下圖,回答下列各題。
【1】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第三極”的原因是( )
A. 干旱 B. 高寒 C. 濕熱 D. 炎熱
【2】圖中①山脈是( )
A. 喜馬拉雅山 B. 祁連山 C. 橫斷山 D. 昆侖山
【3】相對于高原上的其他地區,藏南谷地成為農田、城市最集中的區域,其最大優勢是( )
A. 緯度較低,交通便利 B. 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C. 地勢平坦,水熱較充足 D. 距海較近,水熱較充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