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長江水系略圖和長江干流縱剖面圖(如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長江發源于________,從________注入東海。從長江干流的流向可以推斷,我國地勢的特征是________。
(2)長江素有“水能寶庫”之稱。長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________(上游、中游、下游)河段。
(3)圖中M是________水利樞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其主要作用有________等。
(4)金沙江、川江、荊江三個河段中,最易發生洪澇災害的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河道彎曲,泥沙淤積,泄洪不暢。
(5)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洪澇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針對“水土流失是導致中下游地帶洪澇災害加劇的重要原因”,根據所學,你的防洪對策是________。
【答案】(1)各拉丹冬峰 上海 西高東低
(2)上游
(3)三峽;防洪(發電、航運、水產養殖、灌溉和旅游等)
(4)荊江
(5)植樹造林
【解析】(1)讀圖可知,長江發源于各拉丹冬峰,由上海市注入東海,從長江干流的流向可以推斷,我國地勢的特征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
(2)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量豐富。因此十分豐富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素有“水能寶庫”之稱。
(3)長江干流中已經建成的規模巨大水利樞紐工程是三峽,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其主要作用有防洪、發電、航運、灌溉、旅游等。
(4)因為荊江河段河道彎曲,水流不暢,泥沙沉積河水容易泛濫,因此長江易發生洪澇災害的是荊江河段。
(5)降水量大且集中、河道彎曲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洪災頻發的自然原因,除此以外圍湖造田、濫砍濫伐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因此植樹造林是減少水土流失的關鍵措施。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將地球公轉的方向用箭頭在圖中適當的位置畫出。
(2)當地球公轉到B位置時,正值北半球的 節氣,此時陽光直射在 。
(3)當地球位于A位置時,太陽光直射的緯線是____ ____,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__日,此時北極地區有 ____ _ _現象。
(4)當地球位于________位置時,北半球的白晝時間最短。
(5)當地球上各地晝夜等長時,此時分別是北半球的________日和________日。
(6)從5月1日到6月1日太陽的直射點位于___ __半球,向___ 到_____方向移動。
(7)地球公轉的周期是 。當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由A位置轉到B位置時,張掖的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是 。
(8) 晝夜交替現象是由于 引起的。四季變化是由于 引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暑假王明坐海輪從天津到海口去旅游,沿途依次經過的海域是()
A.渤海、東海、南海、黃海
B.黃海、渤海、東海、南海
C.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D.黃海、東海、渤海、南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只要種植業區及主要農作物分布圖,回答下列各小題。
【1】關于我國種植業分布特點,正確的是
A.集中分布與半濕潤、半干旱地區
B.集中分布于濕潤、半濕潤地區
C.南方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
D.北方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
【2】糖料作物與油料作物分布特點,不正確的是
A.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B.油料作物北方花生南方油菜
C.甘蔗集中分布在華南地區
D.油菜最大產區在長江流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不包括港、澳、臺人口)
材料二: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圖
⑴根據材料一可知,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我國大陸人口達13.39億,居世界第_______位;2000年至 2010年的10年間,我國人口增加了_______億。與1990年至2000 年的10年間增加的人口數相比較,我國近十多年來,人口增長速度明顯_________(上升或下降),這說明我國實行的________________政策(人口國策)成效顯著。
⑵根據材料二可知,我國人口分布不均勻。圖中虛線黑龍江黑河——云南_______一線,是我國一條重要的人口分界線。該線東南地區人口_________,西北地區人口 ________(填“稀疏”或“稠密”);為促進西部大開發,我國能否從東部向西部大規模移民?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近年來,我國每年仍增加人口800萬左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A.人口死亡率低 B.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基數大 D.擴大城市人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