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我國四省區輪廓河流圖,回答問題.
【1】圖中“歡樂的‘潑水節’”最有可能出現在( )
A.①省區 B.②省區 C.③省區 D.④省區
【2】第16屆亞運會開幕式在廣州市舉行,這是一場以珠江為舞臺,以城市為背景的讓世人驚艷的開幕式,圖示河流中表示珠江的是( )
A.①河流 B.②河流 C.③河流 D.④河流
【3】有關圖中①②③④四條河流特征的連線,錯誤的是( )
A.①﹣上流湍急,富水力 B.②﹣河窄水淺,行船難
C.③“河水一石,其泥六斗” D.④﹣冬季封凍,可行車
【答案】
【1】A
【2】B
【3】B
【解析】
試題分析:
【1】從圖中看出,①是云南省,②是廣東省,③是山東省,④是黑龍江省.
解:潑水節是云南傣族人民每年都舉行的重大節日.按照傣歷,潑水節大約在清明節后的4月13日至15日舉行.過去,在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然后大家潑水嬉戲,認為能夠消災祛病;下午青年男女舉行“丟包”活動.
故選:A.
【2】中國外流區面積61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64%.內流區面積約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36%.中國絕大多數河流分布在外流區,外流河年徑流總量占全國的95%以上,內流河年徑流總量不足5%.
解:讀圖可知,圖中①是長江,②是珠江,③是黃河,④是黑龍江.珠江是我國南方的大河,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跨越滇、黔、粵、桂、贛和湘等省區.西江為珠江最大的支流,上源南盤江發源于云南省馬雄山,流經黔桂兩省區,至廣東省三水市與北江匯合后稱珠江,由磨刀門人南海,全長約2 210千米.
故選:B.
【3】讀圖可得,①所示的是流經云南省的長江,②所示的是流經廣東省的珠江,③所示的是流經山東省的黃河,④所示的是黑龍江省與俄羅斯交界處的黑龍江.
解:長江上游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故A敘述正確;
珠江水量豐富,河運發達,故B敘述錯誤;
黃河含沙量大,“河水一石,其泥六斗”描述的是黃河的特征,故C敘述正確;
黑龍江緯度高,河流的封凍期長,黑龍江在冬季封凍期,可以行車,故D敘述正確.
故選:B.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巴西和澳大利亞分別是南美洲與大洋洲的兩個大國,近幾年兩國同中國的經貿合作越來越密切。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1】關于巴西的敘述,錯誤的是
A.巴西文化是單一性的足球文化
B.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
C.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
D.咖啡、甘蔗、柑橘等農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
【2】關于澳大利亞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一帶
B.有“坐在礦車上、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
C.地勢南北高中部低,中部為盆地地形
D.銀杏樹、合歡樹、桉樹是本國特有樹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中西側的山脈和東側的河流構成了我國重要的地理界限,按要求完成問題.
【1】作為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該線南北地理差異很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線以北主要種植亞熱帶水果
B.該線以南以水田為主,種植水稻
C.該線以南為溫帶季風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
D.該線以北為濕潤地區,降水豐富
【2】以下各條線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一致的有:( )
①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②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③1000mm等降水量線 ④一月份0℃等溫線
⑤半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東的爸爸剛從俄羅斯出差回來,有關俄羅斯的說法錯誤是
A. 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B. 俄羅斯重工業尤其是宇航業發達
C. 俄羅斯領土跨亞歐兩洲,傳統上屬于亞洲國家
D. 俄羅斯有三條大河注入北水洋,具有很高的航運價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全球海陸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全球海陸所占比例可以概括為“三分海洋,七分陸地”
B.陸地的分布南半球比北半球多,海洋的分布北半球比南半球多
C.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南半球海洋面積大于陸地
D.無論是南、北半球還是東、西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回答問題:
(1)A、B兩點的經緯度是:A、( 、 )B、( 、 )
(2)在圖中填注C、D兩點:C、(20°E,10°N) D、(20°W,10°S)
(3)A點在東西半球中的 ,南北半球中的 .B點在東西半球中的 ,南北半球中的 .
(4)根據經緯線指示的方向,可以判斷B點位于A點的 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