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該國熱量豐富,溫差不大,降水分布差異明顯。獨特的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產生深刻影響。該國人口密度不足3人/km2,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請結合圖文材料,回答以下小題。
【1】下列對澳大利亞降水分布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 由北部、南部、東部向中部遞減 B. 由西向東遞減
C. 由北向南遞增 D. 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2】(小題2)形成澳大利亞農業如圖所示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氣溫的差異 B. 降水的差異 C. 海拔的差異 D. 是否臨海
【3】(小題3)植被逐漸減少,沙石長期裸露于地表,形成荒漠景觀的過程稱為荒漠化。上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在加大對中部地區開發過程中引發了嚴重的荒漠化。近年該國通過一系列措施,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下列分析最可能正確的是
A. 現有沙漠分布區完全是人類過度開發而形成的
B. 荒漠化很快分布區是因為降水逐年減少而形成
C. 東部沿海難以出現荒漠化分布區是因為沒有進行開發
D. 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很可能是因為減少對小于500mm年降水量分布地區的不合理開發所致
【答案】
【1】 A
【2】 B
【3】 D
【解析】
【1】從澳大利亞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圖看,其東部、北部降水多,南部降水較少,中部較少稀少。所以澳大利亞的降水由北部、南部、東部向中部遞減,選A。
【2】從圖中看,澳大利亞的農業主要分布在東部、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農業生產少,與其降水的分布十分吻合。所以形成澳大利亞農業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差異,選B。
【3】澳大利亞現有沙漠分布區是在降水稀少的中部地區,是氣候干旱導致的;圖中荒漠化很快分布區主要在農業生產地區,是因為人類過度開發而形成的;東部沿海地區由于降水多,即使農業發達也難以出現荒漠化分布區;對降水少的地區不合理開發會導致荒漠化,減少這種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才能有效控制荒漠化。所以澳大利亞采取控制荒漠化的措施很可能是因為減少對小于500mm年降水量分布地區的不合理開發所致,選D。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廣州、上海、北京、哈爾濱四地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完成下列各題:
(1)以上四圖分別對應的城市是:A 、B 、C 、D 。
(2)從四地的降水柱狀圖可以看出,我國南方雨季開始的 (早或晚),結束的 (早或晚),雨季 (長或短)。我國北方雨季開始的 (早或晚),結束的__ (早或晚),雨季 (長或短)。
(3)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題文)讀黃河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小題1)關于圖中甲、乙兩地水能資源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兩地均位于我國地勢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B. 兩地均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
C. 甲地水量較小,水能資源缺乏;乙地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
D. 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區,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2】(小題2)黃河流經的省區中,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是
A. 青、甘 B. 寧、內蒙古 C. 晉、陜 D. 豫、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個坐火車冬季旅游的人,當到達目的地時,把旅行袋內的厚衣服都穿在了身上,此人的旅行線路可能是( )
A.沿哈大鐵路線由大連到哈爾濱
B.沿京廣鐵路線由廣州到北京
C.沿京九鐵路線由北京到九龍
D.沿隴海鐵路線由西安到烏魯木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回答下題。
【1】圖中①山脈是( )
A. 天山 B. 昆侖山 C. 喜馬拉雅山 D. 太行山
【2】對圖中地形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甲所在的塔里木盆地,干旱少雨 B. 乙所在地區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河網密布
C. 丙所在的云貴高原,地形平坦 D. 丁所在的青藏高原,高寒、冰川廣布
【3】丙所在的省區的行政中心是( )
A. 蘭州 B. 貴陽 C. 昆明 D. 南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斯里蘭卡是印度洋的一個島國。據此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根據島嶼水系特征判斷,斯里蘭卡的地勢特征是( )
A. 南高北低 B. 西高東低 C. 四周高,中部低 D. 中部高,四周低
【2】斯里蘭卡大量出口橡膠等熱帶農產品,最適宜選擇的交通工具是( )
A. 火車 B. 汽車 C. 輪船 D. 飛機
【3】若科倫坡(海拔約為0米)氣溫為28℃,則圖中山峰的氣溫約為( )
A. 11℃ B. 13℃ C. 15℃ D. 17℃
【4】斯里蘭卡的南北距離約為(緯度相距1℃,距離約為110千米)( )
A. 110千米 B. 220千米 C. 330千米 D. 440千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們每天自東方迎來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黃昏的落日,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地球
A.自西向東自轉
B.自西向東公轉
C.自東向西公轉
D.自東向西自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