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黃河水系圖及某地貌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能產生凌汛現象的河段是( )
A. 甲處 B. 乙處 C. 丙處 D. 丁處
【2】如圖所示的地貌景觀主要分布于( )
A. 甲處 B. 乙處 C. 丙處 D. 丁處
【3】如圖地貌所示的區域河流含沙量最大常出現在( )
A. 1、2月 B. 4、5月 C. 7、8月 D. 10、11月
【答案】
【1】 C
【2】 B
【3】 C
【解析】
本題考查了黃河的水文特征。
【1】黃河下游的丙處——開封至入海口河段,河水是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由于較高緯度河段秋冬季節封凍早,冬春季節解凍遲,容易形成冰壩,阻塞低緯度的河道來水,導致河水泛、河堤決口。依據題意,C答案正確,ABD答案錯誤,故選:C。
【2】由題中圖可以看出,右圖所示地貌是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黃土高原位于黃河中游,結合區域地理知識可知位于左圖中的乙處;故選:B。
【3】由題中圖可以看出,右圖所示地貌是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土質疏松,植被稀少,每年7、8月份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增大。依據題意,故選:C。
凌汛就是冰壩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劇上升的現象。‘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歐洲西部略圖,回答下列問題。
(1)歐洲西部西鄰________洋,大部分地區位于五帶中的________帶;這里國家眾多,按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劃分,大部分屬于________國家。
(2)歐洲西部大部分地區為________氣候(類型),適合多汁牧草生長,為當地發達的________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3)某旅行社擬在2012年倫敦奧運期間組織一批游客去該地區旅游,行程安排觀看奧運比賽外,還將游覽倫敦的________、________(國家)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以及________(國家)的海峽等旅游勝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一位外國學者根據區域經過段差異將中國各區域命名為“金色中國”、“黃色中國”、“綠色中國”與“銀色中國”。而中國古代文人喜歡從文化相似性著手,劃分出許多充滿歷史文化韻味的地理區域,如“中原”、“江南”、“巴蜀”、“西域”等。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與各區域名稱、景觀搭配正確的是( )
A. 甲﹣﹣銀色中國﹣﹣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B. 乙﹣﹣黃色中國﹣﹣大漠戈壁,黃沙漫漫
C. 丙﹣﹣金色中國﹣﹣沃野千里,麥浪滾滾
D. 丁﹣﹣綠色中國﹣﹣山青水碧,魚米之鄉
【2】對圖中文化地域的自然環境敘述正確的是( )
A. 中原地區年降水量大于800mm B. 江南地區1月均溫高于0℃
C. 巴蜀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 D. 西域地區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2018年4月13日,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把海南打造成為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
(1)海南省的簡稱是_____、瀕臨_____海,臨近東南亞,地理位置優越,利于打造自由貿易試驗區。
(2)“我要去海南避寒……”,最有可能是_____人。
A.黑龍江B.云南C.廣東D.臺灣
(3)據圖推斷海南島的地勢特征:_____。
(4)鶯歌海人為鹽而狂,鶯歌海是該島著名的鹽場,請從自然角度簡要分析其曬鹽的有利條件。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金磚國家指(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
(1)根據描述填出下列國家的代號及其名稱:屬于“金磚國家”并且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亞、歐兩大洲的國家是 (代號)、 (名稱);“金磚國家”中人口位居第一位的國家是 (代號)、 (名稱),該國位于 洲;“金城國家”中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的是 (代號)、 (名稱);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的國家是 (代號)、 (名稱); 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國家是 (代號)、 (名稱)。
(2)“金磚國家”各國之間的相互合作,稱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
(1)世界人口稠密區的主要分布特點是:從緯度位置上看,主要分布在___(中高緯或中低緯)地區;從海陸位置看,主要分布在___(沿海或內陸)地區;從地形上看,主要分布在___(平原或山區)。
(2)關于圖中人口稀疏的原因對應的地區是(填數字);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___ , 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___ , 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___ , 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