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臺灣是祖國的寶島,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1】【1】與臺灣省隔海相望省份是( )
A. 浙江 B. 福建 C. 海南 D. 廣東
【2】【2】關于臺灣地理描述正確的是( )
A. 地形以平原為主 B. 河流短小湍急,水能資源豐富
C. 人口集中分布在東部地區 D. 山脈主要是西北﹣﹣東南走向
【答案】
【1】【1】B
【2】【2】B
【解析】臺灣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臺灣省的主體是臺灣島,還包括周圍的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蘭嶼、綠島等200多個島嶼,陸地面積約3.6萬千米,臺灣島是中國第一大島.
【1】【1】臺灣島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故選B.
【2】【2】臺灣省位于我國東南海域,主體是臺灣島,此外,還有周圍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200多個島嶼,其中臺灣島是我國最大的島嶼;臺灣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臨東海和南海,而且臺灣島東海岸直接面向太平洋;臺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占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臺灣省西部地區以平原為主,故選B.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以下別稱所描述的地理事物都位于非洲的是( )
A. “地球之巔”、北半球的“寒極”
B. “富饒大陸”、“赤道雪峰”
C. “世界人種大熔爐”、 “高原大陸”
D. “玉米的故鄉”、 “熱帶大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從1869年發現并命名大熊貓,到2019年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150年來對于大熊貓的保護與研究,見證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讀圖,下列關于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處陜甘川三省,分布比較集中
B.氣候較溫暖濕潤,沒有寒潮凍害
C.以盆地丘陵為主,建設難度較大
D.生物物種較單一,生態環境脆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烏魯木齊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我們可以用“ ”來概括新疆的地形特征,其中天山山脈的走向是 ,我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所在的盆地是 。
(2)從“烏魯木齊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判斷,該地區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 ,降水 ,屬于溫帶 性氣候。
(3)圖①所示,新疆是我國重要的 基地。近些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新疆地區的沙漠面積逐漸擴大,草場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其人為原因主要是 。
(4)新疆在山麓地帶、水源較豐富的綠洲地區,人們修建水渠、灌渠、坎兒井等水利設施,發展了特色鮮明的 農業,葡萄等瓜果成為新疆綠洲的特色農產品,其糖分充足的原因是( )
A.夏季光照強烈
B.綠洲的灌溉水源充足
C.白晝時間長
D.夏季晝夜溫差大
(5)圖③中所展示的舞蹈是新疆 族人民的藝術瑰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5,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長絨棉生產基地,因其品質優良,纖維柔長,被世人參為“樣中極品”。新疆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資源。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新疆已成為我國新興的重要能源基地。
材料二 青藏高原擁有眾多的雪山和冰川,成為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河流的發源地。青藏地區擁有開發潛力巨大的清潔能源。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這些清潔能源逐步得到有效利用,不僅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也有效地保護了當地的生態壞境。
材料三 新疆地形和棉花主要產地分布圖、天山垂直自然帶示意圖和青藏地區圖
(1)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鐵路:A ;自然保護區:B 。
(2)新疆的地形分布呈現 的特點;棉花種植區主要分布在 ,形成該分布特點的原因是 。
(3)天山腳下茫茫荒漠,遠看山頂則是白雪皚皚,由山麓至山頂還有森林和草甸分布,試分析天山獨特景觀的形成原因。
(4)為了保護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在B處建立了自然保護區,該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會對長江中下游帶來哪些影響?
(5)新疆和青藏地區都蘊藏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分析兩地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如下圖為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小題。
【1】圖中A板塊的名稱是( )
A.亞歐板塊B.太平洋板塊C.非洲板塊D.大洋洲板塊
【2】圖中震中所在地為地震多發地區,下列關于其成因說法正確的是( )
A.暴雨成災,誘發地震B.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
C.人類活動,破壞地表結構D.位于海邊,海水運動造成地震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