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我國某一盆地,位于地勢第二階梯,盆地中的沙漠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常常飛沙走石,盆地邊緣的山麓地帶,高山冰雪融水哺育著一塊塊綠洲。根據材料并結合下圖,回答下面小題。
【1】在該盆地中,交通線常沿盆地邊緣伸展,其主要原因是
A. 盆地邊緣地形平坦,減少建設成本
B. 盆地邊緣距離較短,減少運輸成本
C. 水源條件好,人口較多
D. 光熱資源豐富,土地肥沃
【2】關于該盆地自然景觀成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A. 高山環抱,多地形雨,森林草原廣布 B. 深居內陸,高山環抱,降水稀少
C. 沙漠廣布,河流稀少,氣候干旱 D. 油氣資源豐富,水資源短缺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看東南亞簡圖,回答下列問題:
(1)東南亞地處_______洲與大洋洲,_______洋與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2)箭頭乙所指的地方,日本人稱其為“海上生命線”,它是_______,位于_______半島和_______島之間。
(3)甲國的一艘貨輪上裝滿了當地準備出口的農產品,這些農產品可能是_______。(任寫1個)
(4)丙國是東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_______,由于其火山數量世界第一,有“_______”之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面甲、乙兩地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形成甲地景觀的主要原因是
A. 修筑梯田 B. 水土流失
C. 開采煤礦 D. 取土燒磚
【2】針對甲地的地表現狀,應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①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 ②合理安排生產活動,退耕還林還草
③杜絕放牧,禁止發展畜牧業 ④整修梯田、修筑擋土壩等工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形成乙地景觀的主要原因是
A. 黃河下游水土流失嚴重
B. 河流攜帶甲地泥沙在此沉積
C. 黃河上游大量引水灌溉
D. 我國北方沙塵暴頻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1】AB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下列景觀屬于該線以北的是
A. 漫山遍野荔枝林 B. 甘蔗扯起青紗帳
C. 椰林婆娑菠蘿香 D. 旱地麥浪大豆香
【2】關于各區域傳統生產、生活習慣的敘述,正確的是
A. ①區域的居民以米飯為主
B. ②區域的林業生產非常發達
C. ③區域的居民喜歡摔跤比賽
D. ④區域的耕地以水田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四大區域及50元人民幣圖,回答下題。
(1)圖①②③④四個區域與其地理特征的連線,錯誤的是( 。
A.①——四季有花常見雨
B.②——高寒缺氧植被稀
C.③——大漠黃沙駝鈴響
D.④——青稞美酒鍋莊舞
(2)印制在50元人民幣上的景觀位于( 。
A.①地區
B.②地區
C.③地區
D.④地區
(3)下列地理界線,與圖中①、②兩區域分界線不吻合的是( )
A.南方、北方的分界線
B.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C.水田、旱地的分界線
D.暖溫帶與中溫帶的分界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中D區域豐富的礦產資源是 ,該礦產資源的順利開發,為D區域帶來的益處是 。
(2)根據圖②,分析東北地區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是 。
(3)圖①的傳統民居反映黃土高原的土壤具有____________特點。根據圖③判斷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分布具有________特點。
(4)秦皇島(120°E、40°N)位于圖中甲、乙、丙、丁四點中的________位置。
(5)北方地區沙塵暴頻現的人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一條即可);現在國家提出了東北地區濕地恢復的問題,“北大倉”又要恢復成“北大荒”,請說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出濕地的功能 (一條即可)。
(6)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下圖反映北京是全國的 中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自然差異,也可將我國劃分為三大自然地理區。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1】甲、乙、丙對應的區域是( )
A. 甲—① 乙—② 丙—③ B. 甲—② 乙—③ 丙—①
C. 甲—③ 乙—② 丙—① D. 甲—① 乙—③ 丙—②
【2】區域③與區域①、②劃分界限的主導因素是( )
A. 地勢 B. 氣溫 C. 季風 D. 流域
【3】制約區域①、②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
A. 土壤、水源 B. 水源、氣溫 C. 氣溫、地形 D. 地形、水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