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舌尖上的中國》,記錄了在中國境內不同的地理環境下,不同的生產方式和飲食習慣。
讀下圖回答下列各題:
【1】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的地理區域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④地區的特色飲食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天津臨河靠海,居民喜食河海鮮,天津的母親河是( )
A. 黃河 B. 長江 C. 珠江 D. 海河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毛里求斯是一個發展中的小國,面積為3020平方千米,人口約120萬。過去資金不足,資源匱乏,經濟發展緩慢。毛里求斯政府為振興經濟采取了一系列與國情相適應的政策,經濟快速發展。從其支柱產業發展來年,20世紀70年代前,以蔗糖業為主;70年代后,形成了以蔗糖業、出口加工業和旅游業為主的三大經濟支柱;90年代,在鞏固三大支柱產業的基礎上,形成以蔗糖業、出口加工業、旅游業和金融服務業為主的四大經濟支柱。
材料二 毛里求斯示位置意圖、普萊桑斯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1)從半球位置看,毛里求斯位于_________半球和_________半球。
(2)請從年降水量、降水季節分配及變化等方面簡述普萊桑斯的降水特征。
(3)說明7、8兩月,中國游客將毛里求斯作為“避暑勝地”的原因。
(4)近幾十年來,毛里求斯經濟發展迅速。從毛里求斯支柱產業的變化推測,毛里求斯政府采取了哪些振興經濟的有效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略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 區域的三江源地區是我國三條大河的源區
A. 甲B. 乙C. 丙D. 丁
【2】乙區域的拉薩夏季平均氣溫較低,其主要的影響因素是
A. 海陸位置B. 緯度位置C. 地形D. 冬季風
【3】我國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位于圖中的 區域
A. 甲B. 乙C. 丙D. 丁
【4】關于丙區域敘述不正確的是
A. 有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B. 分布著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
C. 主要屬于半濕潤地區D. 分布著面積較廣的黑土地和紅土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香港和澳門有許多相似的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狹人稠 ②“一國兩制”③填海造陸 ④以旅游博彩業為經濟支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新能源汽車包括燃料電池汽車、太陽能汽車等。2018年以來,我國各省市陸續為新能源汽車換發綠色的新牌照。
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1】我國幅員遼闊,新能源分布廣泛。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為
A. 720萬平方千米B. 960萬平方千米
C. 1200萬平方千米D. 1600萬平方千米
【2】圖中此車牌所屬的省級行政區域為
A. 湖北省B. 吉林省C. 天津市D. 云南省
【3】影響粵、津兩省市獲得太陽光熱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 經度差異B. 緯度差異
C. 地形差異D. 人口差異
【4】我國在大同市建成世界上首座熊貓外形太陽能光伏電站,大同市經緯度位置為
A. 南緯40.05°,東經113.32°B. 北緯40.05°,西經113.32°
C. 南緯40.05°,西經113.32°D. 北緯40.05°,東經113.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世界局部地區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甲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
B.乙地區石油儲量豐富,是重要的石油輸出區
C.丙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
D.丁地區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溫
【2】甲地區旅游業繁榮,下列旅游項目屬于該地區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但自古又多洪水泛濫,成為“中國的憂患”。
據圖回答下列各 題。
【1】黃河流域是我國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這是因為
①黃河流經三大階梯交界處,水能資源豐富
②本區域有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③黃河中下游石油、煤炭資源豐富
④中游支流眾多,水資源豐富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
【2】在黃河流域的開發與治理過程中,合理的是
A. 河套平原利用冰雪融水發展灌溉農業,成為“塞上江南”
B. 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應采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進行治理
C. 下游“地上河”易發生洪水災害,應開挖新河
D. 黃河水運價值巨大,已成為北方地區東西運輸的大動脈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